高杰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目前对慕课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的研究,认识不足,成果不多。在对慕课进行简要介绍,并对融合模式进行定位基础上,阐述当前我国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慕课与传统教学关系认识不足以及慕课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模式缺乏研究。结合国内外对慕课与传统教学关系研究的成果的分析,突出学界加快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模式研究的价值认识。
关键词:慕课 传统教学 融合模式
一、慕课及融合模式概述
(一)慕课
慕课,为MOOC的音译,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大规模”体现了慕课学习者的规模庞大;“在线”指世界任何一地的学习者均可通过网络访问慕课,同时,慕课能为其提供同步或异步互动;“开放”指慕课为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无关其地理位置、年龄大小、收入高低、学历层次以及意识形态的学习经历,同时,“开放”也指慕课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开放性教育资源,如课程PPT、笔记、视频、参考资料、习题、课程评价等。在慕课中,“课程”也具有独特的含义,它主要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学术课程,包括在线教育资源、学习目标、网络工具、课程评价以及学习分析工具等。由上所述,可以总结出慕课的四大特征,即学习者规模庞大、互联网在线访问、免费开放、课程资源整合。
(二)融合模式
融合,将两个或多个个体熔成一体。本课题指慕课与传统教学经过碰撞、选择、取长补短,最终有机整合的过程。
模式,是从事物、方法、行为、过程等抽象出来的特征结构的具体实现。特征结构代表了事物、方法、行为、过程等的本源属性,而模式则是特征结构的表象或实现。
本文所稱融合模式,是指能够描述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最小特征结构及其实现,如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建立代表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特征结构,“以传统教学为纲,以慕课为辅助手段;以线下教学为主,以线上教学为辅”与“完全摒弃传统教学,全部实施线上教学”则是两种对立的融合模式。
二、慕课与传统教学关系研究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慕课的发展风生水起,但总体来看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其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慕课教师,从事慕课教育两年来,发现学生对慕课的接受程度普遍低于预期,除了慕课开发质量方面的问题外,主要原因还在于:
第一,对于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认识不足。当前主要采取线上教学为主,线下辅导为辅的结合方式,基本上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组织与管理上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学习的质量,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互动。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还担负着塑造学生的人格、灵魂的社会使命,这正是线上教育难以实现的目标。
第二,“辅导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暂且将利用慕课组织教学的老师称之为“辅导教师”,这也是目前利用慕课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在有限的线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仅仅承担了教学组织和答疑解惑工作,丧失了教师的独立性。教育本身承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利用几位大师的思想实现对全国大学生的普遍教育目的,必然引发教育伦理问题的讨论。
总的来看,由于慕课教学刚刚起步,对慕课与传统教学关系的认识仍然不足。对该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探索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是指导高等教育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
(二)慕课与传统教学关系的研究情况述评
国内方面,樊文强(2012)认为慕课对传统课堂教育提供学习支持,关键点在于保持学习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的平衡。归纳了当前三种慕课教学模式:完全网络授课模式,网络课程+学生自助式面对面互动模式,网络课程+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模式,并认为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视角分析了慕课与传统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认为慕课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将是历史必然。
国外方面,Skiba(2012) 认为是慕课对现代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颠覆性革新,它将为构建主义学习模式和终身学习模式提供支撑平台。Cathy Sandeen(2013)研究了慕课中的学习评价,认为慕课中的学习评价需要面对各种挑战,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的获得都是个难题。Haavind 和Sistek(2015)认为慕课教学仅仅是慕课教师的部分工作,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本质属性和角色不会被慕课取代。
综上所述,当前慕课教学刚刚起步,主要研究仍然局限在对慕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的讨论阶段,既有激进的颠覆论,也包括相对冷静的融合论,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认识;这其中,既有对教育伦理的担心,也有实证经验不足和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因素。
三、加快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高等教育革新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进度难如人意的情况下,促进慕课这一新形式与传统教学融合,在继承传统教学优良基因的同时,积极吸纳慕课的新基因、新成果,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革新的期待。
其次,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模式,为不同类型的课程打造不同的融合模式,并对某一模式的融合效果,适用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慕课和传统教学二者相互激发,双赢共进,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为推广慕课教学提供政策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尽快开展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对各类融合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统一对慕课与传统教学关系的认识,在理论层面将为国家推广慕课教学提供政策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在应用层面将为高校教师从事慕课教学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樊文强. 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3):31-36.
[2]李明华. 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3):11-29.
[3]李春, 金毅. 颠覆抑或融合: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的关系探讨——基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