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军
有专家说:要把书读厚。所以,不少老师為了帮助学生把语文书读厚,课堂内外补充了很多资料,使学生能对课本内容深入理解、加强体验、开拓眼界。甚至听课老师也认为,如果一堂课局限于课文内容,那就不是一节好课。
的确,当代的孩子见识广,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已经“滞后”了,那我们的课堂怎样吸引学生,让他们觉得有挑战、有提高呢?补充资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新课标》也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想方设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见,恰当地补充资料、补充课外学习资源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能力。
当然,补充资料不能是盲目的,在选择补充资料前,我们必须要思考这一课是否需要补充资料?补充什么?在何处补充,用何种形式出现更有效?
一、选择补充资料前的思考
1.基于年段目标
课程标准向我们明确,不同年段的教学重点应有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基于年段特点的考虑,否则即使“多样”也不一定“实在”,即使“实在”也不一定“实用”。
2.基于学情
课前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在学习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直接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它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实施。笔者想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老师在组织教学前应考虑这一点,才能知道自己学生的需求,设计的教学活动就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3.基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结合本学段的具体要求以及每一课的教学目的而制定的,它是介于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教学指导材料,它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化到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基于教学目标的考虑,它好比舵手,为这一课把握方向。
二、选择补充资料的策略
1.对比,初识文体特征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不同的文体有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因此,文体的差异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文本来确定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于文本的文体特征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因而有利于从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小露珠》一课,如果完全以教授科学知识为主,忽略文本语言,那就不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了。制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设计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后,出示从“百科”上找到的专门介绍“露”的文章。“露在夜间形成。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凝成细小的水珠,即露。”
学生阅读后发现这篇文章与课文同是介绍露的相关知识,但语言简洁,而课文除了介绍科学知识,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露珠当作人来写,语言优美生动,读来很有趣。至此,引出“科学童话”这一文体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用童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非常适合小朋友读。
2.生疑,激发阅读兴趣
教材中常常会选用名家名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注重积累。但如果将课文与原著割裂开来,那么,即使这篇课文学得再有滋有味,估计也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对整本文学作品的欣赏与积累了。
对于这类课文,补充资料的形式也可是多样的,例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学生都被文中那份对自由的向往所感染,被“我”与祖父的那份不由言说的情感所打动,从而猜测《呼兰河传》应该就像课文一样充满快乐、温暖。笔者出示部分原著的文字,学生惊异于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再回到课文,与祖父在一起的自由、满足相比,更能体会作者的饱含深情。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更渴望去原著中一读究竟。当学生阅读整本书时,会被更多这样鲜明的形象所吸引。
3.联系,体会表达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应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一文时,学生对夹竹桃这一植物的可贵韧性留下了深刻印象。继而,笔者出示资料: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感动中国颁奖词)同时出示课后作家卡片中的一句: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请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资料,再回到文中的夹竹桃,思考季羡林先生写夹竹桃时还想表达什么?学生通过将资料联系课文,体会到夹竹桃既非名贵、又不娇艳,但它的默默无闻、常开不败,正寄寓了季先生的趣味和追求,这样的借物咏怀、托物言志,让我们在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大作家的言语魅力。
4.积累,年段各有侧重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积累,不仅是量的增加,其中更有思考的重量,才会产生质的飞跃。例如诗歌教学,如何在短短几十字中开拓出一方天地。为了充实教学,或是补充同题材诗歌,或是补充同诗人的作品,希望学生由一首诗的学习迁移到更多诗歌,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笔者建议,在诗歌教学的资料补充前,充分考虑年段要求,做到各有侧重。低年段,注重诗歌的诵读,不提倡对词句的过多讲解,学习《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为了鼓励小朋友努力学习,笔者出示了同题材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中年段,是积累的重要阶段,学习《枫桥夜泊》时,学生对这一贴近苏州的诗歌很感兴趣,基于这一学情,又结合地域文化,笔者补充了几首跟苏州有关的诗歌,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白居易的《忆江南》,学生在诗词中对故乡的了解与自豪感又增进了。
高年段,除了积累,还应该培养诗词的鉴赏力。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指导学生抓住“喜欲狂”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出示杜甫早期的诗歌《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不同时期的境遇成就了不同的作品,再回到原文,学生对诗人的“喜欲狂”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之有道,方可真正意义地丰富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