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梅
【摘要】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美术教育,教师能够通过对幼儿美术作品的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这也决定了,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提升与美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和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美术素养需求的良好对接。本文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课程过于专业化以及美术审美课程边缘化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方案的修订以及美术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专业 美术课程 改革策略
【中圖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26-02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开展,则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艺术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美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一些制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和美术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认知并对其改革优化策略做出探索,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过于专业化。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学校中的美术课教学呈现出了对高师美术教学模式甚至普通高校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沿用的特征,而事实上,高师与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美术人才,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让未来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具有培养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职责,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与高师美术教学、普通高校美术教学之间需要体现出差异性,因此,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对高师美术教学模式、高校美术教学模式的沿用不仅具有不科学性,而且也会导致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出现偏差。
(二)美术审美课程边缘化。美术审美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通过美术课程应当掌握的重要能力,这不仅关系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关系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审美启蒙。但是在一些学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对美术技巧的重视与对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之间存在着失衡,这让美术审美课程呈现出了边缘化的特征。另外,艺术实践使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际都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同步开展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策略
(一)修订课程方案。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定位不准以及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等问题,都会导致学前教育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难以得到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构建。因此,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工作,需要重视课程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动美术课程设置体现出学前教学专业的特殊性,针对学前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美术课时有效等问题,对整个学前教育中涉及到美术知识的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因为重复知识过多而制约学生美术素养培养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分为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技巧教育阶段与自我提升阶段,其中基础知识教育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欠缺美术基础的问题,技巧教育阶段则是为了推动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养成,自我提升阶段则以美术教育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实习中总结经验,为之后开展美术教育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视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使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以及审美能力的有效路径,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术艺术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教学能力都具有着重要意义。艺术实践的开展包括课堂中的画作鉴赏教学、课堂之外的写生以及作品展等多样化的形式,当然在此过程中,学校也有必要对自身的地域优势做出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如将当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美术艺术纳入到艺术实践甚至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在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做出继承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和美术审美能力,并在丰富学生审美经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而这种策略的应用如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能力以及推动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言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9:53-55.
[2]赵金霞.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6:126.
[3]王辉.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