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芝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思想、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当中去,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验人性的善与恶。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不说假话。让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感悟,提高感悟能力,这样才会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才会丰富写作内容。
【关键词】作文教学 感悟生活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77-01
作文创作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将作文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去体验人生,抒发内心真实情感。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有丰富的创作源泉。
一、认真钻研课文,领会别人的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经典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内涵。只要教师用心的引导学生體会,就能领会到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如教材《散步》中“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作者的字里行间透露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写出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这些都是课文中的经典段落,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甚至自己曾亲身经历过。只是由于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没有认真思考,对于这些美好的亲情已经很淡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语文课文,同时与自身的体验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让学生去感悟,定能有所收获,在写作时,就能有感情可以抒发。
二、思维方法点拨,教会学生如何去感悟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是不够的,还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感悟,如何去体会,才会有所收获。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生活的认知也比较表面化,而且也呈现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点拨,要引导学生从多变的生活现象中分辨其本质。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也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从里到外的全面认识事物,然后准确分析出事物的本质。自然中的万物生长,大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因此,在动脑思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看到落日,可以联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落叶,可以联想到落叶归根,想到生命的规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三、坚持写日记,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对生活的体会与感悟,可能转瞬即逝。如何将这些生活中的感受与内心的情感累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呢?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写日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通过写日记可以将生活、学习中突然想到的灵感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好的生活素材。同时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不但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哪怕是一两句话或是几个词语,每天都坚持写,尽量的写那些能够使自己动情或是感兴趣的事情。因为,往往人在动情时刻,脑海中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久而久之,就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够做出恰当地评论和丰富的联想等。习惯成自然,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而写出的作文也更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
四、用心启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又有了日记积累的素材,学生虽然对于生活的感悟有了一定的累积。但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还是无法灵活的将对生活的感悟有效地服务于作文的主题中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生活感悟与作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指导学生写《留在心底的记忆》,教师可以将写作尽可能的发散开来:它可以是童年时光,虽然短暂但却美好;它可以是至亲至爱之人留给自己刻骨铭心的回忆;它可以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难以忘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感悟生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从被动写作的状态,真正的变为爱上写作,并且将写作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江彩萍.立足生活 让作文更有生活味——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 2016(2).
[2]李仰臣.体验生活 感悟美好[J].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6(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