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包括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让人百读不厌。在反复诵读中悟文、悟情、悟理,定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受到美的熏陶。下面结合我校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教师研究 教法研究 语文教学 古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0-02
一、创设情境,运用语言的魅力,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學生感受教材中包含的美的因素,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他们主体作用,促使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改变不同孩子喜欢的形式,经常指导孩子走进古诗文意境,理解意境,和诗人情感一起共鸣,使古诗文具有生命、活力。
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精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可适时启发儿童展开联想、想象,使其在脑海中产生美的意象,把他们引入美的意境。
在教学高鼎的《村居》时,引导学生想象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预设一个改写《村居》的环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村居》是高鼎的作品,它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整首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我相信同学们可根据《村居》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对吗?”此时此刻,学生心中肯定激情飞扬,创作欲望自然高涨。
二、反复诵读,读出情感的体验,让学生紧紧抓住灵魂
诵读十分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诵读也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它在视觉器官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之间直接建立起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美的古诗文完整的储存。
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基调,读出自己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会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不同的古诗文,朗读时的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在《所见》课例中,对于诗歌的理解,意境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诵读来完成的。通过集体诵读,男女声诵读,师生诵读,表演诵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诵读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诵读中,孩子们将自己当作牧童,十分真切地体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以上这些感情需要学生在学完课文充分了解诗歌内容后经过酝酿,在诵读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通过诵读,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
三、质疑问难,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朱熹认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学习,贵在有疑。课堂中巧妙地质疑问难,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以乐观的态度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十分有效。怎么让学生质疑呢?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从题目入手,质疑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编辑或作者根据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深思熟虑而成的精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阅读变得更有趣味。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我先从题目入手,我让学生质疑。
师:看到诗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生1:刘景文是谁?
生2:为什么要赠刘景文?
生3:谁赠刘景文?
生4:在哪里赠刘景文?
……
看到诗的题目,学生不仅提出了很多关于题目的问题。接下来他们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通过质疑问难, 激发学生阅读与自主学习兴趣,启迪智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教学非常重要,朗读会让古诗文教学增添无限魅力。如果学生能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之,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作者简介:
陈丽全(1968.11-),女,福建德化人,大学本科学历, 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