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杰
【摘要】中学语文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代语文教学的现状,为了解决问题所探索并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对于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关键词】中学 语文 激趣 拓展探究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57-01
卢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艺术的运用体现在教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追求讲课生动、形象、有趣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下面文章将从注重语文知识的拓展探究以及展开有效的评价三个方面,讨论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几个要点。
一、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内在学习动机,也是最强烈、最有效的学习动机,也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中学生才能够自觉、快乐地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激趣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课堂导入的激趣。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同样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来导入新课,从而使中学生在课堂伊始深深地被吸引,使其自觉投入全身心的精力来学习。
其次,教师要重视巧设疑问,以疑激趣。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所以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自身的想法,并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其在问题的促使下不断深入探究语文知识,使学生学会边学边想,善思善问。
再次,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景激趣。虽然中学生的理性思维不断发展,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看待某个事物依然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情境教学法,使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最后,教师要懂得善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在恰当的时机应用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管是课堂导入、巧设疑问还是情境创设中,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像结合、图文统一、突破时空等特点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知识的拓展与探究
语文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拓展,使学生深入探究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应用语文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新课标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基本教学活动,旨在提升中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善于利用,将语文与实践结合,使中学生不断主动探究,加深认知与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课下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开调查与探究,使他们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语文知识。而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探究热情十分高涨。实践证明,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语文知识,相较于常规的语文教学来说,理解程度更加深入,学生兴趣更加浓厚,情感认知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实施有效的评价
评价贯穿于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评价教学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證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改所强调的评价要实现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生生评价又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两个部分,学生自评是评价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学生自评可以让中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优势,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们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对其他同学所犯之错引以为戒,它也对建立和谐的学生关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师生互评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一直以学生为主,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其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转而采用多种手段全面评价学生,由评价结果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要评价内容,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建立一个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变化,自觉展开更加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同时,合理利用纸笔测验,检查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检验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纠正。
再者,评价的及时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即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立即进行评价,及时找到并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重语文教学艺术,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情智一体的活力课堂。教师要善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师要懂得扩展语文知识,使学生们所获得的语文知识更加全面、深入;教师要注重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个中学生都能够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8
[2]杨梅.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4).
[3]刘正伟.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