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与选择,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课题。尤其是“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为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但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整体性、长期性、系统性很强的工程,所以需要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就商业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都是城乡二元体制,制定了城市发展优先、工业发展优先的政策,导致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如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虽然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仍旧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但是借助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互联网+”战略下的政策与技术支持,城乡经济发展的资源可以实现高效配置,城乡经济能够实现统筹发展,并带动城乡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为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扫清很多障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融合应用过程。从本质上说,“互联网+”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借助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等优势,很多传统产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可以摆脱以往封闭系统的限制,更好的与上下游产业或企业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所以信息整合的速度更快、更准,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能够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城乡社会经济跨组织、跨地域的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应用将会更加频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理念将会深入人心,并且会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广泛开展,这将会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及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由于城乡一体化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内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经济学界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学界则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此外,还有学者从生态学、环境学、规划学等角度就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个性化的研究。本文主要是结合经济学界的内涵界定,结合“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对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二、“互联网+”战略下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分析
综合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城乡依存到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政策是明显向城市倾斜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长期存在。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乡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涌现,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才得以提出,但在贯彻和落实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存在巨大差异,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129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仅比2014年缩小0.02。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巨大差异,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城乡商业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而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在教育领域,城市和乡村在师资配备、教学条件、教育经费上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很难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待遇,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益甚至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优质的服务资源基本全面集中在城市,农村人员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所能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如优秀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农村人口需要到城市医院才能享受到。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农村人口所能享受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也是不健全的。
(二)城乡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制造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就是中国工业发展成就的最好见证。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业人口也非常多,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比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入占有很少的比例,加上农业从业人口的综合素质比较低,致使我国的農业发展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营的体制不够完善,所以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比较低,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比较低,很多区域的农业经济和商业模式都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所以其规模化生产效益不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是导致当前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在技术、金融、管理和市场运作等领域,很多地方都无法实现与城市商业运作的有效衔接,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制度障碍,很难实现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及时优化和升级。再次,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习惯于跟随和模仿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配置,导致城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丧失区域特色,缺乏显著的品牌形象,致使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城乡经济效益下降。此外,由于有些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所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足,地方政府还是习惯于将有效的经济资源集中在城市产业的优先发展之上,导致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缺乏有效的推动力。
(三)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虽然有了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进行约束,社会经济一体化管理方式也没有科学建立起来,所以在具体执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时仍旧存在很多方面的障碍。首先,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和城市所能够利用的发展资源和福利政策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即便我国的很多省份目前已经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限制,但是实行的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制度并没有被打破,所以很多农民和农村经济主体无法平等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成果。其次,我国在城乡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发展上,目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都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农民和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如农村互助担保体系缺失、中小贷款审批手续繁琐、银行贷款利率偏高等问题,导致农村基层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对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培育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四)重城镇化速度,轻城镇化质量
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提出,2006—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从44.34%增加到56.10%,平均每年增长近1.31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通道,而且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缺乏长远规划、科学规划,所以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不高,尤其是在中小城镇、特色城镇的规划建设上比较落后,未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没有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商业模式,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即便是我国的城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仍旧无法享受我国城镇化战略实施带来的福利。例如,很多进城务工多年的农民,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在就业择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很难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时,有些区域的城镇化发展,一切强调城镇人口数量的提升,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发展规划,由于道路交通、生态建设、医疗服务等领域建设上的落后,导致城市的房价过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此外,还有的区域一味的圈地开发建设项目,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因为征地拆迁等问题产生了很多的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城乡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对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培育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互联网+”战略下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兴起及蓬勃发展,成为近年来经济领域商业创新的一大亮点。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构建和与发展形成了有效的促进。目前,“互联网+”战略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普及,将智慧城市、无线城市、数字乡镇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中,无疑为城乡一体化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农村市场具有产品优势,在物流系统建设和电子运营管理上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电子商务与农村电子商务的相互借鉴和融合,這不仅会有效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的市场销售问题,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互联网+农业”模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根本,但是却一直是发展程度比较弱的环节。随着“互联网+”战略下的实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为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促进农村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在供应链上的整合,便于农业资源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整合,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方式的有效创新。例如,借助物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追溯,对农业气象灾害等进行科学预警和防范指导,即便是在城市,也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远程可视与诊断,并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订单处理和售后服务,有效实现了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的对接,避免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农业生产与经营更加具有针对性,促进了农业生产与其他经济领域的整合。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打造互联网产业链服务平台,将农产品的种养个体、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等进行深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协作效率,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商业模式的构建步伐。
(三)“互联网+工业”模式
在工业发展水平的对比上,乡镇工业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目前的乡镇企业主要是集中在家具、纺织、食品等传统领域,虽然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是很多都是低附加、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所以目前进行产业经过调整与升级的压力比较大。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乡镇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进行升级改造,增强城乡工业发展的联动效应,促进工业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对于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可以在“互联网+”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乡镇工业企业进行升级再造,打造出基于供应链的行业产业服务平台,将乡镇工业企业、科研机构、物流企业、金融企业、销售企业等进行资源整合,在行业内部实现精细化分工和深度合作,提高城乡工业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对于乡镇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区域,应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特点,例如互联网融合发展优势,重点打造“互联网+特色加工业”、“互联网+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四)“互联网+服务业”模式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和乡镇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农村能够享受的现代服务非常少,这无疑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借助互联网优势提升农村社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市场的规模较小,所以很多服务企业不太愿意在农村开设服务网点,现有的服务企业也基本是服务当地群众。为了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互联网+服务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城市服务业商业模式从农村市场的发展与互动。如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在线娱乐等新型的服务业发展业态,能够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村的服务业企业既可以走出去,城市的服务业企业也可以在线为农村居民服务,对城乡一体化服务业商业模式的发展将会非常有利。
四、“互联网+”战略下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
由于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会涉及到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多个主体,所以必须在正确划分各个主体市场边界的前提下,确保政府职能的合理引导,更好的发挥各个市场主体的作用,激活民间资本和民间团体,增强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自我建设能力,让多元主体之间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模式。同时,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发掘,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如城市行业协会可以发挥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作用,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一切社会资源投身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二)注重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的统筹规划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进程中,由于会涉及到很多因素,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所以需要在系统论、统筹论、动态发展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的统筹规划,确保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发展能够落到实处。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生态规划,处理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资源科学配置之间的矛盾,避免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二是要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促进城乡之间沟通和要素流动,促进城乡商业信息与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城乡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帮扶机制;三是要做好公共服务的统一规划,如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交流机构的统一规划等,能够将城市、乡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高效配合,形成对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促进。
(三)完善制度政策环境,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商业氛围
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规范进行约束,避免无序发展和短视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提高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动力。首先,要完善城乡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其次,要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做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稳定性。
(四)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优化城乡一体化商业发展布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要有良好的载体,而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城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对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力,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场地和条件,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状况,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城乡一体化商业發展布局,提高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水平。
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培育与创新需要社会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合力推动商业经济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此,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组织引导职能,打破城乡传统制度的限制,加快城乡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培育与创新营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加快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忻红,吴清萍.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3):69—73.
[2]李清娟.美国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商业布局:多层次多功能因地制宜[J].国际商业技术,2013(5):60—62.
[3]罗超平,黄俊,张卫国.西部大开发、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5(8):166—169.
[4]孙刚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田[N].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11(3):112—115.
[5]钟晓君.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N].沈阳大学学报,2012,9(2):203—206.
[6]易海峰.基于城乡一体化视野推进区域商业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0):9—11.
〔本文系“互联网+”战略下河南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BJJ038);2016年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牛艳莉,黄河科技学院交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