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琼
摘 要: 模態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的长时间塑造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人类社会活动已逐渐被多种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取代,因此多模态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技术开始进入课堂,话语的研究具备多模态性。在语言教学中,仅仅从语言这一角度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多种模态和语言相结合以探讨课堂话语。
关键词: 多模态 多模态话语 模态配合
1.引言
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Kress & Leuwen 2001)。由于人类社会活动所介入的物质手段日渐丰富,在传统上主要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做法已逐渐被多种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取代,多媒体化(multimediality)体现了社会实践的常态,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在教学领域,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屏幕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图像、动画等成为交际的主媒体(Kress 2004),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这为教学环境的多模态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语言教学中,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模态只是在不同程度地起着辅助、衬托、强化和补充的作用(张德禄,李玉香,2012),但即使如此,仅仅从语言这一角度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语言和其他模态组合在一起探讨课堂话语。
2.理论框架
2.1模态
Kress将模态(mode)定义为一种表征和交流的符号表达方式(Kress & Leuwen 2001)。在《多模态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Kress & Leuwen 2001)中,模态被定义为符号资源。Jewitt认为多模态与符号相关,所有模态都包含整套符号资源,人们在特定场合下利用并构建这些资源对事件和关系进行表征。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社会符号学基于韩礼德的语言符号观(Halliday 1978),他认为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的语法并非是一系列的规则,而是表意的资源,这就是Hodge和Kress发展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Martin 1992),分别是:(1)文化层面,包括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选择潜势的体裁或者体裁结构潜势;(2)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3)意义层面,包括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表意形体和语法系统及各个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2.2多模态与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由多种模态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间、手势、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和动画等(Jewitt 2009)。这些不同的模态各自都是一个符号系统,在合适的语境中表达意义,达到交际的目的。但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单独用以达到交际目的,而是和其他模态共同配合达到交际目的,即使是语言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对多模态交际和体现的研究日益增多。在Lemke编辑的《语言学与教育》中,研究者对课程中的多模态进行检验,尤其检验数学和科学学科。OHalloran用系统功能观对数学课堂上的多符号系统的运作进行分析。Baker,Street在数学教育领域研究了多模态计算能力,其中包括行动、图示和符号模态。这些研究表明,在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问题是导致学生学科难点的来源。
新兴的热点是对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的研究。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如阅读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其次,教育中的多模态化来自教室中不断增加使用的多种媒体,如图像操作软件、电子音乐、科学模拟、存在于计算机上的虚拟剧场等。多模态化和多元符号学试图给这些信递形式理论化,鉴别各种图像、词语和动作的模态如何互相依赖,以产生整体意义(Williamson 2005)。重要的是有时一种模态需要依赖其他模态完成信递行为,如没有口述的词语说明,图表将毫无意义;没有模型课件,教师用手做的节奏性动作就没有意义,因而每一种模态,作为符号资源,对所做的表达都有贡献。学生的任务是将教师的各模式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
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语境探讨各种模态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
3.语料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语料选自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总决赛特等奖录像,时长22分钟。教学过程在一个按传统模式安排的讲台和桌椅的教室进行,配有可供书写的黑板和PPT投影设备。教师主要在讲台讲,有时到学生中间走动;学生主要坐在座位上听课,有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互动。
4.课堂话语
4.1课堂教学描述
作为教学比赛,教学有一定的表演性,每堂课一般为50分钟,而这堂课只有22分钟。教学的主题是“网瘾”(computer addiction),课文题目为“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控制,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提供者、学生能力提高的使能者;学生是学习者、被控制者、被促使提高能力者。交际的方式是面对面口头交际,包括手势、动作、口气和强调等,PPT提供教学重点及图像。
4.2體裁结构
这堂22分钟的课包括10个阶段,分别是:(1)上课仪式:教师学生相互问候。(2)导入:首先以某位知名明星吸毒为例,引出单词addiction的含义。(3)点出主题:引出网瘾(computer addiction)这一主题。(4)课文讲解:学生泛读、小组活动、组内讨论、练习巩固。(5)讲解习题:学生回答习题中的填空,讲解单词词意,并扩展练习题内容。(6)剖析课文:再次点题,提问学生,分析文中主人公的问题,练习上一环节填空中的单词。(7)互动提问:如何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寻求平衡,提出解决提议。(8)角色扮演朗读:进一步对课文进行熟悉,并对单词therapist(治疗师)有更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设计好的对话。(9)总结重点:回顾课文知识。(10)结束: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4.3模态在语法层面的配合
这堂课的PPT共有21张,分为两个类别:显示文字、显示图像和文字。文字是一个语篇片段,一个幻灯片显示一个语篇片段,由一个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体现;文字和图形本身是多模态的,是两个语篇片段的协同共建语篇意义,由各自的语法结构体现。
幻灯片1由文字与图像构成,包括标题和一个教师上课的图片,它们共同完成了标题的语篇功能,为教师的口语话语提供支持。标题体现为一个句子(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图像为老师上课的图像,表明这是一门教学课。
幻灯片2与3相似,都是由图像加文字构成,其中包括阶段导入标题、文字提示和图片(某吸毒明星照片、抽烟图),幻灯片2中的文字为两个英文单词(Addiction,prison),为老师的引入提供信息引导,幻灯片3的文字则为“上瘾”这一单词的英文解释。与幻灯片2相似,它们不仅为口头语篇提供了文字信息,而且提供了实例,进而引出了文章主题。
这个教学片段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进行导入,引出主题“网瘾”,预示着课文将围绕网瘾展开。
幻灯片4和5完全由文字构成。其中包括课文标题和环节设计(“学习目标”的展示),这两张幻灯片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师的话语(例如,“我们将重点学习本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与网瘾有关的一些单词表达”)提供支持,并为口语模态提供指导,为口语语篇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幻灯片6和其后与练习题和其讲解的幻灯片都由图像和文字构成,图像为箭头与圆圈,用以引入及标注信息,文字为练习题(如Jason未来可能做什么工作?What kind of job will Jason do in the future?),重点标注的是答案。整个片段为教师口语(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Good job!;对回答进行复述:He will be a computer engineer.)提供支持,提供信息,用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口语水平。
4.4课堂话语中的模态配合
以上是对一段教学比赛录像片段中使用的PPT体裁结构进行的分析,但它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是PPT所表现的一段多模态话语。在整个课堂话语中,各种模态共同发挥作用,特别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口语模态和PPT所表现的文字、图像模态。下面简略探讨它们之间的协同配合。
口语是课堂教学的主模态,但是它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借助其他模态,特别是PPT所承载的模态来完成。这样,PPT和口语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协同关系。
下面分别从10个环节探讨它们是如何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1)上课仪式:主要模态为口语:教师及学生通过寒暄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2)导入:主要模态为口语、图像和文字:口语为教师授课,图像和文字模态通过PPT呈现,具有导入文章主题的作用;(3)点出主题: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和图像:文字主要辅助提供信息,教师提问学生,引出话题,引起兴趣;(4)课文讲解: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和图像:学生讨论,做练习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熟知、掌握,图形为文章线索的一步步发展提供支撑;(5)讲解习题: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次阶段:老师提问及学生回答。(6)剖析课文: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老师主要对学生提问发散性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7)互动提问: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口语模态通过老师和学生互动完成,文字主要体现在呈现在PPT上的问题;(8)角色扮演朗读: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对话,完成对重点单词的理解;(9)总结重点: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老师对本课进行总结;(10)结束:主要模态为口语:老师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5.讨论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和学生肢体模态和文字补充,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PPT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模态出现为口头模态提供了支持。课堂教学中,一种模态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往往需要其他模态补充、协同,由其他模态提供新的内容,进行强化或者引导。在上述分析中,文字和图像模态为教师的口语模态提供支持,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PPT课件展现生动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快速获取所学材料。
6.结语
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一个应用型分支,多模态符号学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张德禄,李玉香,2012),又是一种“理论应用的视角”(Jewitt 2009),更是一类值得研究的“领域”(Kress 2009)。话语的多模态化成为现代话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也成为一种必然(张德禄,李玉香,2012)。本文以外语教学课堂话语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的体裁结构、模态语法及模态在共建课堂话语意义中的协同,发现课堂话语中需要不同模态的协同配合。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课堂话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并探讨更好的教学模式及选择与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更符合贴切的模态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Baker,D.& Street,B.So,What About Multimodal Literacies?in K.Pahland J.Rowsell(eds) Travel Notes from the New Literacy Studi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2]Hal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 Arnold[M].London:Arnold,1978.
[3]Hodge,R. and Kress,G. Social Semiotics,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8.
[4]Holsonova,J.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1999.
[5]Martin,J.R.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
[6]Jewitt,C.Multi-modal Discourse Across the Curriculum,in N. Hornberger(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2ndrevdedn,New York: Springer-Verlag,2008.
[7]Jewitt,C.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2009.
[8]Kress,G.What is mode?[C]//C. Jewitt,2009:54-66.
[9]Kress,G.& T.van L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10]OHalloran,K.Classroom discourse in mathematics:a multi-semiotic analysis[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00.10(3):359-388.
[11]OHalloran,K.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 Continuum,2004.
[12]OHalloran,K. L. & B. A. Smith. Multimodal studies[C]//K.L.OHalloran & B. A. Smith. Multimodal Studies:Exploring Issues and Domains. 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2011.
[13]Scolon,Ron & Levine,Philip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
[14]Williamson What Are Multimodality,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teracy?-A Brief Guide to Some Jargon,NESTA Future lab,Online,2005.
[15]李戰子.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1-8.
[1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a.(1):1-10.
[17]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2.
[18]张德禄,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