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成長是生命的本意,成熟是生命的峰巅,实现自我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个崭新而又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栖居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心理状态、生命感、价值感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文本;渗透
5·12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的这场让人绝望的天灾,无数的生命、无数美好的事物在瞬间被毁于一旦。一般情况下,地震发生后,被压在废墟下的生还极限为72小时,然而,灾区人民坚韧的毅力,使生命的极限一再改写。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灾区生命获救的两个场景:5月15日,地震发生后70个小时,来自云南的救援队员在地震废墟中救出了北川县曲山小学7名孩子;5月21日14时30分,两名被困216个小时的受灾群众被驻汉空军某部官兵成功救出。
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都给了我们无限的感动和惊喜,也又一次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生命教育应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生命质量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营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要很好地实现这个“生命主题”的教育,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体的意识,就要开发阅读资源,深挖课本的“生命”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点燃生命的火花,释放生命的光彩。
二、紧扣文本材料,挖掘生命资源,进行多层次的生命教育
1.唤醒生命之意识
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通过杏林子《生命生命》中表现的在险境里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小苗、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跳动声,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涌动;通过解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中丛生于石缝的野草、山花和扎根于岩石间的苍松、翠柏,以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颗在恶浪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着的灵魂,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
2.欣赏生命之美好
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感悟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价值。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从而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通过对描绘自然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雄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夭”之奇异、西湖“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秀丽,感受自然之美;通过《神奇的极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体味科学之美;通过《诗经·卫风·硕人》中对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写,欣赏人形体姿态之美;通过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描写、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让学生发现一个个普通父母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感受人间之爱,体味人间之情,感悟人性内在之美;通过《核舟记》中的微雕艺术,让学生领略人们的创造力、智慧,感受劳动成果之美;通过《兰亭集序》,透过王羲之书法,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欣赏艺术之美等等。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珍爱。
3.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
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个体离开母体来到世上,踏上漫漫人生征途,他将不得不面对人生的一切,直面各种挫折与苦难。我们要教育学生品读杜甫“朝扣富儿门,夕随肥马尘”十年长安困守的失落,体验文夭祥“惶恐滩头”的“惶恐”,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要问语文可能给学生什么呢?也许只能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学生多一次真心的微笑,多一次投入的思考,多一次被肯定的机会,多一次情感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生命教育在课堂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