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抓好落实,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17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政策和工作重点,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巩固壮大经济稳中向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把握大逻辑,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对于全国上下统一思想、把握规律、发挥主动,形成新理念,指导新实践,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常态背后的大逻辑,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第一,速度变化。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变化,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转轨”、“换挡”的变化,从“高速”转至“中高速”。1979—2011年,GDP平均增速为9.9%,2012—2015年降为7.5%,2016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放缓至6.7%。增速变化,符合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一国经济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增速回落的普遍经验,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二,结构优化。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连续快于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7%,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2%,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2016年前三季度进一步上升至52.8%。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符合产业成长一般规律,也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相契合。第三,动能转换。在要素资源制约加剧和政策主动引导作用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扩张向更多依靠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2016年1—11月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27.9%,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7.7%,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7%,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大数据、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移动支付、个性定制等新模式蓬勃发展。
全面把握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最重要的是做到:一要保持战略定力,克服速度焦虑。要看到当前6.7%的速度是在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的,确保了就业、物价和居民收入形势的稳定;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不低的,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名列前茅。二要创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主动地把握引领新常态。要认识到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服务新常态中的晴雨表、测量仪、指示器和风向标作用,努力为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坚实可靠的统计保障。
二、坚持贯彻新理念,指引改革发展新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创新发展侧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侧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侧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侧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侧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016年,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创新驱动势头良好。1—11月份,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由2015年的1.2万户增加到1.5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超过8000万户。二是发展协调性增强。1—11月份,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东部地区1.1个和0.9个百分点。三是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万元GDP(2015年不变价)能耗同比下降5.2%。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11月份,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五是共享发展持续推进。1—11月份,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财政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6%和18.9%,分别比全部财政支出增速高5.8个和8.7个百分点。
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发展目标相比,新发展理念的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7%,虽已达到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但仍低于韩国、以色列、日本4%左右的水平;GDP占世界的份额为14.8%,消耗的一次能源总量为世界的23%;公共设施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此外,经济结构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较突出。
问题就是努力方向,就是工作的突破口。2017年,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协调共进,坚持绿色低碳,坚持开放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稳中求进是在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正确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总体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稳中求进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重要原则,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总方法论,我们要深化认识,全面贯彻。
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把握好“穩”与“进”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稳字当头,贵在有进。稳是基础和前提,只有稳才能更好地进;进是动力和目的,只有进才能持久牢固地稳。过去几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较好地处理了“稳”与“进”的关系,使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下限是就业,失业率要在可控的水平;上限是物价,通胀率不能高于3%。2015年经济增长6.9%,2016年以来经济持续运行在6.5%—7%的水平上,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这样的搭配无论从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还是从国际上看都是非常不错的格局。与此同时,在稳的前提下主动作为,始终不渝促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不断取得新进展。2016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2.2%和32.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34.2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更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在巩固“稳”的基础上下功夫,在积蓄“进”的力量上出实招。首先,政策要稳。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我国政府负债率40%左右,中央政府负债率16%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空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次,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强动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脚踏实地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确保新旧动能平顺转换。此外,还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6年我国经济能够实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不可没。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补”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钢铁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去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到2016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9个月减少;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14元;全年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全部完成,生态保护、农田水利等短板领域投资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外溢正效应。在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下,2016年9月PPI同比上涨0.1%,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态势,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持续改善。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4%,制造业PMI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但也要看到,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产能过剩依然严重,2016年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3.2%,煤炭行业不足60%。二是新动能成长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三是实体经济仍比较困难,资金周转困难,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1—11月份,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9天,同比增加1.4天。四是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水利等领域短板问题仍比较突出。
因此,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会更重、压力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特别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已部署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让老百姓在“吃得饱、吃得好”的基础上“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同时深化农村土地管理、产权制度等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房地产发展规律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五、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由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提质增效。必须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益定目标、出政策、上项目,把握好速度和质量的平衡,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切实把我国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1—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万元GDP能耗下降18.2%。但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经济运行质量仍然偏低。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单位GDP终端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需要下更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增长有所好转,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实现同步,但要看到企业效益好转仍是恢复性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居民收入增长也趋于放缓,2016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以改革的不断深化,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拓展经济发展的更大空间;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对质量、标准、品牌、知识产权关注得很不够,导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大量消费外流。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境外消费包括旅费、住宿费、购物费达1.5万亿元。今后我们要增强质量意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第一,用标准来立业,用品牌来兴企,努力攀登知识产权高地,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六、坚持打好政策组合拳,把发展的重点措施落到实处
2017年是巩固发展“十三五”良好开局的关键一年,是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十分重要,容不得任何闪失。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精神,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好“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稳、活、准、实、底”是一个组合政策思路,要落到实处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去产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去库存,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积极稳妥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继续加大对扶贫、农业、水利、环保等硬短板领域投入,加快推进制度机制、创新能力等软短板领域建设。二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性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财税金融、产权保护、养老保险、对外开放等领域改革,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城镇化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分别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3.7个和1.8个百分点。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优化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释放更大内需潜力。四是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衔接转换。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亿人,为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打造新优势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手让各类市场主體“唱戏”。同时推动“双创”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五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粮食总产量超过1.2万亿斤,在有限的耕地上继续提高粮食产量难度较大,而农产品价格下滑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更加突出。必须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农产品价格改革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六是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提高引资的质量,注重吸收国际投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七是持续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要更加注重平衡,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坚持区域上守住生态红线、行业上守住排污总量、准入上守住环境门槛。八是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坚持社会政策托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