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论

2017-04-23 00:48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黄 凯 锋 任 政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论

黄 凯 锋 任 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探索,也是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更是应对与解答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内在地超越了“普世价值”的推广与输出,走向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认同、追求与共识;超越了国家主体的片面、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走向了全球共主体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国家主义的利益冲突、对抗与零和博弈,走向了世界主义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 人类共同价值 世界主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他表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①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6-59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新探索,也是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更是应对与解答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多次提出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2016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2017年初,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倡导世界各国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内在地超越了“普世价值”的推广与输出,走向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认同、追求与共识;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家主体的片面、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走向了全球共主体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国家主义的利益冲突、对抗与零和博弈,走向了世界主义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

人类的主体形态具有多层结构、多元样态。从层次上看,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是一个主体,个人以上的某些共同体,比如家庭、行业单位、阶级阶层、民族国家、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等都可成为一个单独的主体。从结构上看,人类的多元主体之间各具有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与现实样态,是一种多元互补的关系。国家并不是就一个、民族也不是就一个,个人更不止是一个。每一个主体都有它的地位与利益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与保障。但是,长期以来,人类的多元主体之间不是平等互补的,而是等级性、对抗性的,形成了一种支配与被支配、隶属与被隶属的关系。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以外,其它层次上的主体都被抹杀。所以,要真正理解主体的多元多层,对“价值独断主义”者和“冷战思维”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以为多元总有好与坏、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应该引领落后的,好的就一定灭掉坏的,把主体在多元中分裂成彼此对立、对抗、有你无我的关系。总之不从多元主体如何和谐共处、如何形成新的共同体思考问题。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面对主体多元多层,在最高层次上提出寻求和而不同的价值目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从多元主体和而不同的角度予以充分理解和把握。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还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客观趋势和主体建构的合理辩证法。从社会形态的演进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长河中的过渡社会,在战争与革命中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符合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工业国包围下取得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历史选择。历史并不会终结于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现代民主制度安排,也不会终结于早熟社会主义阶段的国家所有制安排。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异甚至对立不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冲突,而是价值实现方式与道路选择的不同。300多年的资本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太多和平。当今世界格局体系仍然是霸权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主导,又共同面临环境、资源、核战等危机,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必须找到新的实现方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超越单个国家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理想和实践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通过倡导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享共建、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开启新时代的征程。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包容与共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的价值理念与追求是多样的,美国人有美国人的自由、民主理念与追求,中国人也有中国人的自由、民主理念与追求,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有永恒性与普适性的价值,但是,并不能因此否认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全人类价值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是全人类价值追求与价值认同的一种成果。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 日。不难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涵盖了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种族、性别与阶级,甚至包容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最大限度的容纳一切国际社会群体,与此同时寻找价值共同点和交叉面,进而形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和取向。因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完全不同于普世价值。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秉持与倡导一种看似中立的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代表的普世价值观,宣扬跨越社会群体身份与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放之四海而皆准,力图呈现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去国家化的特征,夸大其适用性、普遍性、优先性和主导性。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经过精心包装的普世价值正是有目的、有倾向的价值输出与推广,借助普世价值,把“西方精神”、“西方价值”、“西方文化”塑造成为价值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内在尺度与标准,强制和霸权的意味再清楚不过。从本质上讲,普世价值就是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是一种价值殖民与侵略。

与此相反,全人类共同价值仅仅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和需要,并不是强制性、普适性的价值。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并不是中国价值的输出与推广,而是世界各国人民价值交往与融合的产物,是多元价值共识的集中呈现,适应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归宿与需求,代表与维护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选择与利益诉求。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交往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带来多元价值的交流与碰撞,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与功能归根到底体现在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多元价值,引领价值选择与价值诉求,形成全人类价值的多元共识,进而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全球共主体:依存、合作与共赢

殖民主义时代,世界各国弱肉强食,谁的实力强、拳头大,谁就主导世界,剥削与压迫弱小国家与民族。与此相适应,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所塑造的全球共同体只能是一种西方国家主体。也就是说,只是从西方国家的利益与需要出发,在全球交往中不断扩张,谋求霸权与垄断,这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全球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也是全球共同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构建与追求的全球共同体不是一般性的国家主体而是一种全球共主体。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③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 日。。所以,各个国家之间“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①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因此,在全球交往背景下,人类社会日益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共同体。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②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 日。。因而,国与国之间都是全球共同发展的主体,都应该共同分享全球发展成果,“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③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 日。,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国家所提出与主张的全球共同体的根本区别所在。

当然,全球共主体并不是否定、超越了国家主体,而是在国家主体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程度的合作与共赢。全球共主体内在确立与肯定了世界各国的多元主体地位。从共时态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更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实现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发展,强调各发展主体均有发展的权利。从历时态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包括当下生活的人类,也包括未来的人类,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当代人的发展机会,而且特别关注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挤压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实现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实现后代人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球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面均衡发展的多元共主体。所谓全面发展的多元主体就是针对、防止和克服片面、失衡发展而言的,即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发展都必须得到保障,发展的权利与机会都不能被剥夺。但是,传统全球治理体系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权利却被剥夺,导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④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 日。,世界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在美国学者大卫·哈维看来,资本主义发展“永远都会对实现平衡的倾向造成破坏”,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差距,最终的结果就是:一边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在急剧增长,一边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越来越穷。从深层来看,不平衡发展是资本主义全球治理体系下全球共同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同体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推进世界多元主体发展模式的转换与提升,力求实现多元主体的全面均衡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⑤习近平:《中国决不称霸扩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6日。。因此,只有通过世界平衡增长才能逐步缩小世界各国发展中形成的差距,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世界大同,真正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否则,即使缩小了世界差距也会被新的不平衡发展所打破,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奢望。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需求世界各国的利益融合与平衡增长,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利益融合,是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需要。平衡增长不是转移增长的零和游戏,而是各国福祉共享的增长”⑥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人民日报》2013年9月6 日。。当然,这里所谓的平衡增长就是要实现动态的平衡,联动发展。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①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 日。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障互利共赢,让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共主体。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共主体就是针对、防止和克服不可持续的发展及其代价发展而提出来的。以牺牲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为代价来实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目的与手段冲突。牺牲下一代人的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眼前与长远相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尊重全球多元共主体的发展权利,让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全球发展的机遇与成果,满足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发展需要,激发全人类的主体性,彻底消除全球贫困与两极分化,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主体发展能够克服传统全球共同体的不均衡、不可持续发展的代价,推进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必将进一步塑造新型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只有这样,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才具有了光明前景与未来方向。

三、世界主义:利益、责任与命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零和博弈、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②习近平:《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懈努力》,《人民日报》2016年6月7 日。。全球性问题的解答必须跨越国家主义的局限,扩大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理念不是国家主义而是世界主义。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国家主义为根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去兼顾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利益,世界因此无法实现和平与发展,反而还引发了各个国家、地区利益的冲突与对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是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走向了以世界主义为根基的全球治理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新的时代需求。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③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 日。,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利益相互融合。同时,世界各国与地区又都处于全球风险社会之中,共同遭遇了世界性的问题与挑战。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核危机、难民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都无力独自承担,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当今时代的重大变化,内在超越了冷战思维与阵营对抗,是以世界主义为根基的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①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合作共赢是当代时代的大势所趋。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②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 日。。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不是否定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而是要求各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③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以此寻求利益最大的公约数,以实现利益融合与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虽然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利益诉求上的差别与对立,各国利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在全球交往与生存条件下,同一个星球上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内在地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追求,客观地存在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共同的利益取向,达成广泛的利益共识,使利益共同体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责任共同体的基本依据。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世界各国价值共识与多元主体的问题,也是利益与责任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要求世界各国利益的共同分享、责任的共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是统一的整体,或者说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④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 日。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要求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这不仅仅是全球价值观与共同体的变革,也是全球经济结构与利益分配结构调整的问题。当然,如何推进全球经济结构的重构是现实中的一大难题。应该说,“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全球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重构从可能走向了现实,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了新的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与功能,不仅走向了重新调整全球资源配置与规则,而且还指向了全球产业结构与利益分配格局的重塑。“一带一路”的建设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与区域不平衡经济结构关系的构筑。“一带一路”建设坚持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目标是最终实现分享发展机会,分享发展资源,分享发展成果。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超越了资本全球化所塑造的全球各个国家、区域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既具有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也具有深刻的中国特质。“一带一路”建设展示了区域发展模式与合作理念的变革,为重塑世界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现实的道路,有助于推动更加民主、公正、共享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从深层来讲,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引领与建构着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与格局,承担着开启全球化新征程的历史重任。为此,我们要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出发聚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全球构架、区域结构中的现实影响,把握中国对于推进全球化改造的贡献。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与实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共同发展。正是“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新的条件,打造了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示范。

当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人类共主体作为最高层次的主体形态,其存在、显现和逐渐到位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各不同层次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做到区别而不对抗、兼容而不替代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和组织的协作和努力。走出单一主体的概念误区,摒弃两极对抗,实现和而不同的价值理想更非一蹴而就。但无论怎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构建,既是中国面对世界的责任担当,也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权利。中国将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总而言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 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深刻变化的新背景下寻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开放共赢的增长模式而提出来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体现的是,正视冷战思维、阵营对抗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冲突、矛盾、战乱、人祸,洞察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稳定、发展和幸福的根本需求,运用差异中求同一性、多元中求共同点、分歧中求公约数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发扬求大同、存小异的中国智慧,以开放、包容、联动增长的全球经济新发展为基础,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

黄凯锋,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政,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233)。

徐友龙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