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琨
摘 要: 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一直是教者追求的目标,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全方位教学法 移花接木教学法
一、全方位教学法
当今作文,学生模仿作居多,甚至观点和内容也是别人作品的翻版,很少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如此千篇一律的现象屡见不鲜。既是语文教师的棘手难题,又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厌倦,形成语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笔者分析了课堂教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1)传统教学的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严重影响了学生。犹如绣花,学生剪贴别人的花,自己却没有掌握绣花的方法。作文也同样,习惯剪贴别人的,但往往又贴得不好,便有了似抄、似写的杂乱作文。如此下去,学生成为拼凑匠,而渐失创造的天性。(2)文章结构方式模式化。课堂上,一些教师往往以固定的文章模式给学生示范、评讲,明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单调呆板的文章方式。当然,模仿在一定阶段需要,而长久模仿,必然走向反面。(3)阅读课和写作课相距过近。教师往往在阅读课分析文章的做法辅导学生写作。在范文前,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发挥。(4)脱离生活,为作文而写文。这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最重要的原因。学生多是为练作文而作文,忘记了作文的本质。没有生活的需求,学生会因作文无用而备感厌烦。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全方位构建教学法加以解决。从多方面,多渠道构建学生的作文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开作文生活的源泉,添作文生命的活力。生活是作文的本源,學生需要作文抒情写志。当学生真正意识到文章是自己生活必需时,积极性就得以调动,渐渐地开始写真言抒真情,而杜绝抄袭。面对学生久已形成的作文观念和思维,教师首先要“以毒攻毒”,甚至把“说真话、抒真情”作为唯一条件。经过一定时间的纠正,学生的观念改变了,思维放开了,教师再以常规方法训练。教学中主要以“生活笔记”体现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感悟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有的学生为生活事烦恼,把自己的想法写进生活笔记,不仅使自己的情感得了正当的宣泄,而且易于大家交流,帮他解决难题。“生活笔记”是在生活中写就的,便有了个性和创造性。如学了陶渊明的《饮酒》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心远地自偏”有了创新性的认识,有写:身处闹境,也要钻心学习,“心远地自偏”。有写:在同学们热心创造集体生活时,个人不能“心远”。否则,“地自偏”会造成不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情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评议,就容易接受,于生活的探讨中就提高了写作水平。所谓:“有意义的写作活动激发他们围绕论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对创新活动的兴趣会导致他们将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稳固。”[1]
第二,在阅读课中融入系统的写作技能训练。阅读课上应注意分析写法,写作课上则不再作特意指导,有意拉开阅读课和写作课的距离,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刘光老师说:“要在无形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范文的影响,不要指导学生刻意去模仿。”[2]这种方式既保证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又不忽视学生的个性。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作文,帮助学生立足生活,张开个性的翅翼。比如,写作诗歌,有“窗上的钢丝网/那是保护的屏障/那是束缚的枷锁/那是一堆废料铁/——不同的大脑”,“窗外桂花/悄悄地/总在那儿守望/香气默默地/弥漫整个星空”,等等。学生感受着生活,表达着生活中的思考,习作虽有稚气,却显现出个性和创造性。
第三,在教室墙壁上创办“笔议园”,或挂专项用本。因为生活中人们都需交流和沟通,“笔议园”提倡大家课余笔谈。这里有老师的心声,有同学们的呼吁;有师生间的谈心,有学生间的聊天。谁有问题,谁解决问题,都可以到“笔议园”来。“笔议园”是为满足同学们的交际而办,是为解决或探讨人生各方面的问题而设。“问题在生活里发现,问题在生活里研究,问题在生活里解决”[3]。学生可以在“笔议园”中缓解心理压力,教师可以在“笔议园”中了解学生。就语文角度看,“笔议园”正是课堂作文的延伸和创造。
第四,随笔谈。它与“笔议园”为邻,是对所挂学生的“随笔”作出的评论。“随笔谈”为提高学生的评析能力而设。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写作、修改或评论的体会,可以争鸣。
另外,由学生自愿组织语文学习小组,并轮流负责,监督并指导“笔议园”、“随笔谈”、“生活笔记”的正常实施,并推荐报纸杂志的优秀文章为同学们提供文化营养,把平常的作文辅导课变为“生活探讨课”,既给同学们提供写作素材,又训练他们的思辨力、口头作文能力,为书面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方位展开作文教学,实施立体性作文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二、移花接木教学法
“花”,即他人的知识;“木”,即本体的知识。移花接木,即吸收他人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加自己的知识。此即陶行知先生的“接知接枝”法,不要求任何事都亲自实践。当难于亲自实践时,就要以相关或相类的“做”做基础,来理解知识。如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直接经验,即使没有渡过湖海江河的经历,也可通过看雨时堂前积水上的竹头木屑的漂泊情形,想见和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经验。“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
移花接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语文教学抽象、枯燥的不足。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对诗歌结尾的理解很关键,但对涉世未深的学生就有了难度。如果抽象地解释:诗的结尾升华了,表现出深刻与博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似乎能从道理上明白,感受上却如隔靴搔痒,很难真心体会到结尾的好处。此时,可采用移花接木教学法,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发问:A.刚来学校时,对B的感觉是:她身体修长、面容姣好,说话直爽。这些感觉趋向于B的外在特点。后来,A了解到B常常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落后的同学补课,为同学们排忧解难。那A是否会更喜爱B呢?这样,以学生的实例引发每个同学的心理体验,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木棉不但爱橡树的外表,更爱它的高尚心灵;木棉对橡树“坚持的位置”和“足下土地”的热爱,恰好说明了自身心灵的高尚。由此,学生就真正理解了结尾给木棉和橡树在人格上所赋予的内在力量和感染力。
“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原有知识与要获取的新信息的交互作用。当原有知识没有激活时,或原有知识出现缺乏时,阅读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没有发生”。所以,运用移花接木教学法,要注意先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比如,指导学生评改作文,如果学生评改的是别人表现悲伤情绪的作文,就应指导学生调动原有的体验,进入曾有的悲伤心境,想象悲伤时的举止,这样在情境上和作者沟通,从而较为准确地评改别人的作文。
三、角色相互转换教学法
角色相互转换教学法,指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自主性和主体性,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间角色的一种转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可以当老师,人人可以当学生,每个人都具有二重性。
在校的师范生当先生,更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自己更明白怎样更好地教授知识,因为“‘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4]。另一方面,在探求学法的同时,探究教法,更有利于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同时,当先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角色转换的形式有多种,但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的负责人由成员轮流担当,以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心,锻炼其组织力、协调力。同时,在全班学生中,推选出一个督导学习小组,以对各小组起监督和帮助的作用,并主管“笔议园”、“随笔谈”等的常规工作。该小组负责人也由成员轮流担任,课代表可长期协助工作。这样,利用集体的力量学习、教学、创造,更增添了挑战性和乐趣。第二,实施教师和学生换位。比如,作文评讲课,在教师浏览作文后,可以把典型作文(好、中、差)张贴到“笔议园”,供同学们评论,并帮助学生备课、备讲。评讲课上,可由學生全程负责,教师只在必要时作指导即可。同时,教师当学生听课,便于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平常自己教学的弱点,以利于改进。作评讲的学生,可以单人,也可以合作讲评。并且,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抽查”、“总结”等环节也可尝试让学生当老师。如果教材等各方面允许,就可鼓励学生登台上阅读课等。师生角色相互转换,会使双方享受更大的收获。
结语
在作文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将多种教学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强化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雅莉.将作文教学融入语文课教学的全过程[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2(7):16.
[2]张平.小学语文中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从“快乐作文”实验课说起[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0):00123.
[3]赖世浪.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体会[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1):31.
[4]李丽艳.小学语文课堂创设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体会[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