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新路径

2017-04-21 03:18刘海燕
文理导航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路径探索生活教育

刘海燕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思维及能力。为此,开展生活教育成为教学新路径探索的必然方向。文章首先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将生活元素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方法进行明确的表述,最终围绕生活教育创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径。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指明方向。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教育;路径探索

引言

长期以来,小学思想品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着重强调理论说教,而忽视了日常生活对学生综合所致发展所具有的教育作用,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思维、意识、思想的引导并未受到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停留在“纸面之上”。针对于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围绕现实的生活,紧抓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生活元素的渗透,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理解性思维、实践参与意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育的目标。

一、日常生活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联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行为、能力、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教育理论思想的全面深入,思想品德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成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全新路径,那么日常生活与教学之间究竟存在那些内在联系?为什么日常生活要在教学中得以体现?这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澄清。

1.学生素质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都要经历生活中的坎坷,在坎坷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探寻发展之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所经历的生活十分有限,思想品德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路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在生活中引导人的思想、能力、意识,达到素质的全面发展,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及意识,而不要将其孤立于生活之外。从这一方面印证了学生素质的形成来源于生活,而教学活动中应围绕日常生活加以开展,从日常生活角度丰富学生思想及思维,带动学生能力与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道德生活和需要是教学的重要部分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生活环境,理想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素质提升必要的保证,而生活环境较差,必然会对学生能力、素质、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随着城市务工人员的不断涌入,小学生源中城市务工子弟日益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学生道德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参与意识相对落后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道德生活并不丰富,造成学生误认为学习与生活是独立存在的。在这样的条件持续作用之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致使学生道德素质的引导不够充分,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较为欠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为此,必须将道德生活作为重要的结合点,满足学生对到的生活的需要,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生活实际创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径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生活元素的渗透是对学生思想、思维、能力、意识产生启发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围绕生活实际,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径的创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际活动、多边交流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围绕生活实践以及生活趣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带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道德生活,成为强化道德义务、责任的重要途径。

1.日常生活交际活动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之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无论怎样强调某一件事,学生就是不能按照要求完成的状况,教师面对这一状况倍感无奈。导致这一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中,就是学生正常的理解能力培养并未受到重视,教师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思维、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存在缺失的主要表现。然而改变传统的语言传到教学模式,增添兴趣教学活动,能够将这一状况得到很好的缓解。其中将日常生活交际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的互动过程了解学生思想、思维形成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能力、意识提供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填写连心卡的环节中,让学生之间开展沟通、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心里话,教师则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理解连心卡中每一项所要表达出的内心所想,这样学生完成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同时通过内在思想的引导带动学生理解性思维的培养。

2.多边交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得以体现

多边交流作为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开展生活教育的重要路径。通过多边交流活动,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将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加以分享,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有利于丰富学生到的生活,并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多边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教师与生活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主要在于学生内心想法能够得到相互交换,心得相互分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在于倾听、了解学生内心想法。

学生与生活之间的交流,是学生丰富社会阅历、升华学生生活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与生活之间的交流,则是搜集丰富学生道德生活的素材,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体现出学生、教师与生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过程,重视学生道德生活和需要,以丰富学生生活阅历为路径,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激发学生对道德义务、责任的认知心理。

3.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合生活实践,不仅是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更重要的则是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学生道德生活和需要。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求贴近“生活”二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实践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乘坐公共汽车作为教学背景,观察学生动作、行为,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教师则根据学生所表达出的内心想法,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相互谦逊、为他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去面对,应保持怎样的心态,进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之下,学生体验、感受日常生活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提高学生才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道德生活能够保持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到的生活的需要。

4.围绕生活趣事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必须围绕生活趣事加以开展,方能达到丰富学生道德生活并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这里就需要将生活趣事的选择范围加以明确。“生活趣事”重点固然在于“趣事”二字之上,但必须来源于生活之中,将已经存在的或者必然要发生的趋势作为重要的选择范围,聚集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碰瓷儿”一词广泛流行,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種现象加以正确的阐述,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避免“碰瓷儿”就不去做这些有意义的事,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态度决定了自身素质的发展,最终达到丰富学生道德生活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也能够得到直观的体现。

上述几个方面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新路径构建的主要因素,从生活角度诠释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丰富学生道德生活和满足学生内在需要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生活教育成为更好的带动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手段,以当今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想吻合。

结论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路径的创新,关键在于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其中,体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性,使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能够得到转变,实现学生道德生活和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之,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和生动化,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粟坤忠.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21期

[2]朱桂玲.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年09期

[3]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9期

猜你喜欢
小学思想品德路径探索生活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