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则一 陈白筱 孙明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对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文章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通过研究高校“青马工程”课程体系,从了解程度、课时安排、授课形式、授课内容、结业形式等方面对师生进行调研,分析高校“青马工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与未达预期效果的原因。研究表明,高校“青马工程”存在宣传力度不够、课程安排单一和缺乏校际交流等问题,应加强宣传力度,改进激励措施,提升学生骨干参与度,采用大小班交错的课程形式,增设团务技能类课程,促进高校间合作交流,提升“青马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课程体系
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以下称为“我校”)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大力推行“青马工程”培训。但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参与积极性略显不足,预期效果不理想。因此,改进与创新必不可少。通过调研,分析高校“青马工程”未达预期效果的原因,了解各方面人员对“青马工程”培训的建议与期望,为制定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一、數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数据来源
本次问卷调研主要就我校师生对“青马工程”的了解及期望进行调研。调研时间集中在2016年10月—11月,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进行。
采访对象以我校团委书记与上海海事大学团委负责人等“青马工程”的基层组织者为主。问卷对象以学生骨干为主,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配额后向我校各大学生组织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65份,回收459份,回收率98.06%,剔除填写不完整、单选题多选等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2份,问卷有效率达97.20%。本次调研结果有效。
2、样本特征
考虑到高校“青马工程”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学生骨干,而学生骨干中,大一、大二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大三学生占比较低,大四学生占比极低。而问卷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占比分别为57.52%、30.31%、11.73%、0.44%,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调研内容分析
1、了解程度
从调研数据上来看,在受访的186名大二、大三学生中,仅有25.27%的学生(47名)表示非常了解“青马工程”的具体作用与内涵,表示自己对“青马工程”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或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则占到了总数59.66%(105名)。在260名大一新生中,对“青马工程”培训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的占总数37.69%(98名),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总数46.54%(121名)。显然,我校“青马工程”在校学生群体中的了解度不高,究其原因,是高校对“青马工程”的宣传力度尚显不足,很多同学并未对“青马工程”的内容与作用充分了解,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2、课时安排
如图1所示,在452条有效数据中,认为“青马工程”应该每学年举办2次(春秋学期各一次),每次6—8课时的所占比例最高,为26.11%(118条),其次为每学年举办2次(春秋学期各一次),每次3—5课时(18.58%,84条)和每学年举办1次(秋季学期开展),每次3—5课时(17.70%,80条)。
同时,在452条有效数据中,多达46.46%(210名)的受访学生表示更喜欢课程安排在在周二下午,有28.54%(129名)的受访学生表示更喜欢课程安排在周一/周三/周四下午晚上,而认为应该安排在周末全天的仅占23.23%(105名)。结合对于老师与学生的采访,均认为把培训时间安排在周末,会使得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但若将时间安排到工作日,则很有可能与晚课或者学员本身所处学生组织的活动时间相冲突。
3、培训形式
我校“青马工程”的授课形式目前以专题讲座为主,素质拓展、实地参观、观看相关影视资料为辅。在452条有效数据中,通过对培训形式的排序,其平均综合得分仅为2.16,而“理论与户外实践结合”为3.19,“观看相关影视或书籍”为3.11,“实践案例教学”为2.59,“分组讨论与辩论”为2.51。相对其他授课形式,专题讲座报告这一形式受欢迎程度最低,也较难让学员们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因此授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4、授课内容
目前,我校“青马工程”课程内容分为思想理论类和团务技能类。根据调研数据,除去258位表示自己未参加过往届“青马工程”培训的受访学生,在其余的194条有效数据中,仅有24.23%(47名)的受访学生表示往届“青马工程”培训的主要缺点在于“授课老师讲课不够精彩”。而选择“课程形式单一,缺少吸引力”、“缺少实践类培训”、“课程内容涉及方面太少或不具有实用性价值”的分别占到了53.61%(104名)、42.27%(82名)、34.54%(67名)。
同时,多达48.67%(220名)的学生认为课时分布比例中,团务技能类课程应占主要部分,团务技能类课程中,组织协调类(276名,61.06%)、表达类(190名,42.04%)、应变类(180名,39.82%)最受欢迎;而认为思想理论类课程占主要部分的仅有13.5%(61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世情国情(281名,62.17%)与价值观教育(267名,59.07%);此外,还有36.5%(165名)的学生认为两类课程应具有相同的课时占比。显然,学生们对于那些与自己生活相对更贴近的课程需求度较高,在具体安排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在保留现有价值观教育类课程的情况下,增设“组织协调类”、“世情国情”等课程。
5、结业形式
通过对“青马工程”考核方式的偏好进行调研,在452条有效数据中,偏好多种形式综合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38.27%(173名),其次为占比32.74%(148条)的小组展示。此外,通过对“青马工程”培训成绩评分形式的偏好进行调研时发现,有55.31%(250名)的同学更倾向于只评定是否及格的结业制,34.51%(156名)的同学更倾向于设定优秀比例的等第制,而倾向于百分制的仅占10.18%(46名)。结合老师与学生的采访,均认可在学员中设定优秀比例,适当放松考核制度,给学员更为轻松的心态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改进重点
1、宣传力度
高校在开课前应该尽早对本期课程内容进行宣传,如开展宣讲会或请思政老师在课上进行介绍等,增强高校学生对“青马工程”的了解程度,吸引足够多有资格报名的同学前来报名,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同时,可通过增设思政类课程加分、评优优先等激励措施,提升高校学生对于“青马工程”的感兴趣程度和积极性。当然,激励措施仅为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个临时手段,真正要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还要靠“青马工程”课程质量的真正提升。
2、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考虑每学年开展2次,其中一次为受众广、教学普适性强的大班,一次为受众精简、教学针对性强的小班,并适当增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或权益的实践活动,增加组织协调类、应变类、表达类等受学生欢迎的团务技能类课程的占比,在思政类课程中,世情国情、价值观教育应占主要部分。同时在院系级层面实施“青马工程”,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学生干部作用。至于对学员的分组,以学院、组织交叉的模式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骨干交流与课程有效进行。此外,应鼓励学员将在“青马工程”中学到的内容转授给其他学生,从而扩大“青马工程”的影响力,在高校范围内营造出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3、校际沟通
目前,高校“青马工程”主要为本校独立开展,沟通交流局限性较强,但是,加强高校“青马工程”组织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提升“青马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建立校际的“青马工程”组织经验交流沟通渠道,尝试高校间联合开展培训,有利于群策群力,共享资源,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开展“青马工程”。
4、其他方面
考虑到师资、安全、时间等因素,目前的“青马工程”除部分课时会前往红色景点进行参观外,其余课时大多在本校内完成。但是,高校内场地条件及教学资源有限,不一定能丰富“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为更好地配合高校开展“青马工程”,需要来自上级团委和各级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利用不同平台的优势,为各高校“青马工程”培训推荐优秀教师,设置合适的场地。
四、结语
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提升“青马工程”课程质量至关重要,而建立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正是达成该目标的有效途径。综合调研结果,建议从增设团务技能类课程,采用更受学生喜好的授课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强化高校间的合作交流等角度优化课程体系,并在充分考虑损益比后,调整对“青马工程”的投入,从而更好地利用“青马工程”这个平台,向大学生宣揚进步思想,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言军.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1-36.
[2] 廖 波.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D]. 江西: 江西财经大学, 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