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德育途径方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2017-04-20 15:06彭依能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启示途径方法

【摘要】日本道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注重道德教育的显性与隐形的结合,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社会化;德性养成、实践训育;德育“内面化”;日本德育“三位一体”等,对构建本国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德育;方法;途径;启示

一、日本德育途径的方法之特点

日本学者伊藤启一曾自豪地说:“日本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再具体的制导技术和价值的解释方面甚至比美国的道德教育还发达。”这并非夸夸奇谈,日本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确有着过人之处,值得国人借鉴。

1、日本德育途径的特点

第一、日本政府极其重视且计划强。日本在德育管理采用的是大一统的方式,显示出了国家强有力的干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道德教育各项互动的开展,均有文部省同意编制审定,各学校均有内容繁多且严格的规章制度。大一统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意志,确保了道德教育的严谨有序,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自上而下的指导监督,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

第二、注重道德教育的显隐形相结合。日本高校开设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途徑的显性表现。各学科教育也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如图画课,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艺术家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提升自我。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该门课的内容特点,将具体、实用的道德准则,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了隐形教育的目的,这便是综合教育的作用。

第三、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社会化。日本广泛建立PTA;全面深化家庭学校与社会间的联系,提升道德教育的职能;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景渲染作用;全面普及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保健所等;注重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宣传日”、“读书周”等宣传形式丰富了宣传内容;政府社会净化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降低和消除不良因素。

2、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

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道德教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业的中介,是影响到的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显著特征包括:

第一、德行养成、实践训育。日本在“知、情、意、行”中较重“情、行”。日本道德教育的教材书籍之中,具体的指导过程和指导方法论占了中心的地位。其中道德教育关于实践指导技术的著作、书籍、杂志种类繁多,在道德教育材料中占据首位,实践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典范活用、批判活用、感动的活用、共感的活用等;开展“特别活动”,虽然“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但其活动开展更全面丰富,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培养自主、实践的态度和热情;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

第二、重视德育“内面化”。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两个方面。“心灵教育”既培养情操高尚、充满活动、具有丰富人性和未来人才,其关键在于改善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德育功能,促进三者有机结合,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强调以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形成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德行;不但让学生懂得“关心”,关心自身、大自然与社会,培育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性。除此之外,更加重视与学生的谈心活动。“感性”教育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直接体验、同伴间相互交流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等使学生对外界刺激形成表象、产生震撼和感动,进而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的展现自己。有利于学生强化自身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恒心毅力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

第三、日本德育的“三位一体”。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是家庭的教育延伸既要求学校、家庭和地域的三位一体化的道德教育。这三者相互职能和作用各有差异;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落实学校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社区的德育,则是由社区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育社区的学生们,对学生们的道德健全发展,起着很好的配合作用。社区里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也包括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及厚生省主管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PTA组织的建立,日本的各级地区和学校都已普及。

二、日本高校德育途径方法的特点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第一、从显性德育方法向显隐性相结合的德育方式转变,显性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把德育理论、德育观点、德育要求开诚公布的灌输给被教育者,使其明显感受到德育的一种方法。而隐形德育教育方法主要指德育过程中德育方式的隐蔽性,可以通过随机的聊天、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设置、教师队伍的表率等多种方式开展。日本的高校道德教育在德育环境的设置方面,不但十分重视宏观社会环境的建设,也同时强调微观校园环境的构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的宏观社会环境,同时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进行无形教育,推行无声管理。但是只有隐形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把隐形德育方法和显性德育方法结合起来,使二者互补其短,互补其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二、德育课程设置要因时制宜,以人为本。随着不断发展,人的意识也不断更替。世界上唯一不变即变化,陈旧的观念无法长久引领发展之中的人们。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德育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倡导高校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形成符合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与行为规范的新融合。一方面,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丰富了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动态发展。

第三、从单向灌输型德育方法向双向交流德育方法的转变,促进育“心”教育。较之国外,我国高校德育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德育活动、德育课堂缺乏互动,学生主体性不强等问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和内化承担各有不同,需要德育工作者们在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及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同时创新各种教育情景增强教育效果,如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内化为道德意识,在实践中外化为道德行为,发挥其德育主动性。

第四、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要有机结合、统筹一致,创造一个持续有效的教育环境。家长的言行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榜样,社会环境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争取家长、社会及地方党部门的支持、将高校德育的优势辐射到家庭和社区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发挥立体网络效果。高校应加快健全机制的步伐、配置心理保健医生和咨询老师,环节和解决学生心理的问题,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其自我完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伊藤启一. 统合的道德教育创造:学习现代美国的道德教育[M]. 日本: 明智图书出版, 1991:39.

[2] 王丽荣. 中日德育途径方法的异同[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7):35-39.

[3] 傅真放. 中外高校德育[M].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 焦佩蝉. 日本德育改革新动向——心的教育浅析[J].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作者简介】

彭依能,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启示途径方法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