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设问 学用合一

2017-04-20 09:00沈君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教学高中

沈君英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教学现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为低下的不争事实。作为一线教师改变现状有难度也有机会。在教学设计及实施中,通过精思设问,扎实开展教学设问四部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困境,是值得去探索的一条有效教学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高中;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75-02

现如今的信息技术已经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教育变革的技术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在时代的跨越中,将无处不在。在现行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是最有可能构建一个“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课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再权威、不再垄断,学习是一个自组织行为,教师的主要“功能”是组织、支持和服务。在分级、过滤的开放性网络环境下,辅以教学性网站和各类教学视频、微课等,实施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技术”与“用技术”的有机融合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在这个教学中,通过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极大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那么,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来设计这样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师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呢?我认为需要着眼四个方面:

一、问题内容立足于一个“实”(实用)

最初的信息技术教材更像是软件使用的说明书,课程改革后,教材的选编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改进,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几年下来,教材中的实例已经显得很陈旧,再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标提出,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真实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兴趣和向往。问题驱动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强化学习体验。教师把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知识、技能。除此以外,还可以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课本中的课例等问题进行新的提炼和改造,使其成为新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另外,设计在问题背后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很好的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共鸣、对知识的渴求,并激发其创新的动力。以文本信息加工为例,学生从小学、初中已经开始学习文本加工的处理方法,有关操作对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熟悉。在高中阶段,涉及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处理不同用途和功能的文档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如使用WORD编辑文档时,我们可以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长文档的处理为主题,初始文档设计中包含各种常用的WORD操作,最终文档形成后是一份可以展示的报告。

二、问题形式立足于一个“趣”(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因为信息技术教材的落后,实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并不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学生奔着“放松、娱乐”的目的去,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电脑、网络”。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死板、枯燥或者限制学生操作电脑,学生不仅不会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甚至会抵触。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故教学过程中准备的素材和问题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情况会好很多。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算法的时候,可以引入“狼、羊、菜”过河的游戏,游戏“通关”之后,让学生描述玩游戏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就是算法,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样的设计会比简单的讲解基本概念有趣的多,更加能够吸引学生。

三、问题过程立足于一个“动”(互动)

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对学生机进行控制并广播教师机屏幕,将问题的解决过程“演示”一遍,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被动接受,浪费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的时间,接受度较慢的学生一遍演示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技能性的操作制作成微课,然后开放师生、生生交流平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会的同学可以解答问题,教师可以解答并完善学生的问答,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在问答过程中解决问题又巩固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改善传统课堂中学生不愿“说”的问题,学生在问答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在互动环节的设计中,还可以将问题设计成分组协作完成的任务。小组协作是一种生生互动比较好的方式,但这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非常不好掌控的,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考虑到各个环节以及各位突发问题的预案。现如今的学生,在对待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往往会比较茫然,如果在加上小组协作的方式,过程设计不好,通常达不到效果。如在讲信息集成的问题上,我们指出信息集成无处不在,只要是反映某一主题,将各种信息有计划有目的的组合在一起都是信息集成,集成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一前提下,给学生布置一个分组任务:完成一个信息集成作品,主题自定,软件自选,提供网络环境,四位同学一组。这样的任务布置下去,看似学生自主性很高,实际的完成效果却很不好,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往往不会分工。如果设计时将这个任务分解一下,首先确定分组组员,每一小组尽量分配一位技术相对较好的学生;然后,通过课内BBS讨论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的爱好,教师展示一些集成的作品(如电子小报,PPT文稿、网页等),然后将各组的主题发布在BBS内,在主题下,各组组员讨论页面该怎样布局,需要哪些素材,用什么软件制作,每个同学负责哪一部分,在讨论过程中先解决这些问题,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效果会好的多。

四、问题结果立足于一个“能”(技能)

现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加强了理论素养的教育而逐渐弱化了技能的训练,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然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能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实际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显著。毕竟计算机的使用上,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在平时是非常紧张,想让学生掌握某项知识技能,单纯的讲解、演示,操作特定的实例,学生课堂上是学会了,却并没有太多时间加以巩固,然后你会发现同样的技能在其他地方用到的时候,学生的遗忘程度很高,甚至完全不记得了。

五、结语

学和用的结合将是提升学生技能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参与活动之中,项目目标的驱动就是学习的最好兴趣,在体验收获之中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则是进一步学习的驱动。其实,在教学设问中技能培养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学习价值的体现,从而促动学生认识到继续学习的意义,这也将能够推动学生在已有技能基础进一步上自主学习,培育终身学习意识。

总而言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之中,精心做好教学设问,细致逐步实施,将“学技术”与“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将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迎.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

[2]刘宝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

[3]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有效教学高中
精设计,巧提问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