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跨越

2017-04-20 09:03
今日民族 2017年2期
关键词:独龙族纳西白族

实现新跨越

1979年11月,在被撤销13年后,云南省委同意恢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云南民族语文工作迎来了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

就在这一年,主要居住在滇西北贡山县独龙江乡,当时人口仅有4000多人的独龙族迎来了一件大事。

“在贡山县文化馆工作的独龙族木里门·约汉到北京参加民间故事座谈会,约汉了解到,民族不分大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他想,‘我们独龙族世世代代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处于文盲状态,今天,党的民族政策这么好,我们也要向党和政府要求为独龙族创制文字,以便提高独龙族的文化素质,拯救独龙族的传统文化。’他立即向县政府的领导和本民族干部群众征求意见,大家都很赞成创制独龙族文字。”

“在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民委等部门及当地独龙族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贡山县很快通过了创制独龙文字的提案,并指派约汉负责此项工作。省民语委派出龙乘云同志协助约汉开展工作。他们在日旺文的基础上,以独龙江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孔目村公所一带的话为标准音点,草拟了独龙语拼音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修改,1983年12月正式提交在昆明召开的省民语委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同意试行。贡山县成立试推小组,组织编写了《独龙语拼音方案实用课本》《汉语独龙语对照课本》。从1984年起,在当地独龙族干部、家属、教师和农村青年中进行试教,效果很好。独龙族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长期从事独龙语文研究、翻译工作的独龙族专家李爱新介绍。

01 十四个民族十八个语种的民汉双语教材

李爱新“热爱这个工作,就要努力做!”

02 李爱新到基层搞培训

1987年秋,来自独龙江乡的独龙族姑娘李爱新从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省民语委缺乏独龙语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把我调到语委工作。刚过来,接到的工作任务是跟约汉老人学习独龙文,我本就是独龙族,会说独龙语,加之有国际音标的基础,就用国际音标对照学习独龙文。”

一两年后,李爱新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经常到基层搞培训。“当时办扫盲班、培训班,到独龙江推广独龙文,那时人才、教材都比较缺乏。有一年办独龙语教师培训班,8月份是暴雨季节,我一个人从昆明到六库,再到贡山,进独龙江。在六库车站得知路上塌方很严重,路不通,但时间很紧,独龙江完小的教师们在等着呢!我没想那么多,就和几个人拼车从六库到独龙江,一路上有10多处塌方,走一段路、坐一段车,还请了一个当地的背夫帮忙,早上六点出发,下午才赶到福贡。第二天好不容易按时赶到,那时候没有手机,怒江州教育局的老师联系不上我,为我担心了两天。那时候真的很不容易!”

翻译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翻译科普读物,翻译、配音影视剧,编译学前、小学教材,还参与编写《独龙族文化大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史资料丛书《独龙族》等研究文献。

翻译的难度在于:汉语的词汇比较多,独龙语的词汇比较少,很多新词术语翻译比较困难。

03 2016年7月8日,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在连云宾馆召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民文翻译动员会”。参加会议的有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民文翻译专家和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相关人员

04 哈尼语、傈僳语、彝语专家正在讨论研究“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民文翻译难点

“近几年,我们的工作更加受到重视。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翻译,到正在翻译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虽然有困难,但宣讲员带着我们翻译的书到基层宣讲,当地群众非常欢迎,群众都为‘习总书记会说我们的话’感到新奇、自豪。独龙族群众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习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很幸福!我想,热爱这个工作,就要努力做,做好了,有价值,有收获,就高兴!”

近年来,为使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得到有效宣传,云南不断加大民族文字读物出版力度,分别用彝、哈尼、白、傣等14个民族、18个语种,翻译、配音、制作党的十八大报告DVD光碟,翻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免费向边疆民族地区发放。

随着手机的普及,培训班有了新形式,李爱新说,“我建了‘学习独龙文课堂’微信群,算是一个简单的‘微信课堂’,比如:每一天学一组声母,我在上面发布,大家来学,很多人感兴趣,很快就有100多人在群里。他们有的是本民族年轻人、大学生,有的是研究独龙族的研究生、学者。”

微信上学独龙语

张霞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并不是对立的

有人这样比喻:“民汉双语教学是汉文教学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也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的一把金钥匙。”

1999年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专业人员与合作项目外籍专家在大理采集白语语料

与白语文的不解情缘

1995年的夏天,年轻的白族姑娘张霞从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外语系毕业,面临工作选择,她有些纠结。省委组织部到系里招人,经过层层选拔,她获得了这个人人都羡慕的工作机会,可她又舍不得放弃自己喜爱的白语文工作。张霞常说,冥冥之中也许注定了她要从事白语文工作。

张霞的老家在大理剑川,这里是白族人口最聚居的县份,白语是张霞的母语。在老家生活到10岁,张霞随着父母迁往外地。剑川白族有个习惯,白族之间就要用白族话交流,所以虽然在外地生活,父母一直坚持在家里用白语跟孩子交流。这让张霞从小就觉得自己跟周边的同学不太一样,因为自己会说一种和他们不一样的语言。

1993年6月,云南省民语委组织召开了“白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全世界研究白语的专家学者齐聚昆明。中央民族大学从事白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李绍尼教授在参加完会议后,到云南民族学院开办了关于白语文的讲座。张霞听了这次讲座后很激动,“没想到还有人专门研究我们白族的语言和文字”,当天她就与李教授取得了联系。李教授把拼音白文的声母、韵母、声调简单地教给了她。越学越感兴趣的张霞随即又参加了省民语委举办的白语文培训班,通过学习,她完全掌握了拼音白文。

1993年的暑假,一个注定要把张霞牵绊进白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契机悄然降临了。拼音白文的创始人、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徐琳先生要到大理调研拼音白文的使用情况,需要一个熟悉当地情况、懂白语的陪同人员。省民语委派出了当时做白语文研究的奚寿鼎陪同调研,但因为奚寿鼎是男士,不便照顾徐琳先生,需要一位女士陪同。这时省民语委办公室主任杨应新找到了张霞,希望张霞参与他们的调研,张霞一口答应。

1993年8月,在这次调研结束后,因为云南民族出版社需要一名白文编辑,奚寿鼎被调了过去,省民语委又开始物色做白语文工作的专业人员。从1993年到1995年 7月大学毕业期间,张霞边求学边参与省民语委等相关部门开展的诸如培训班、教材编译等工作。徐琳先生非常看好她,在她大学毕业之际,专门给民语委写了推荐信,张霞觉得无法辜负这些前辈的厚爱。另一方面,在一次次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张霞和奚寿鼎产生了感情,快毕业时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最终,张霞决定放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的机会。“因为喜欢白语文,我选择了这份工作;因为参与了白语文工作,我才认识了我先生,收获了一份爱情,有了现在的这个小家。”回忆往事,张霞感慨万千。

愉悦接受双语教学的白族教师和学生

外籍专家在白语文成人培训班做教学指导

探索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

走上工作岗位,张霞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肩负的重担。“我参加工作23年了,可以说我工作的第一个10年,各方对民族语文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这个工作都是很难做的。比如白语文工作,大理地区很发达,但大家对其关注很少,觉得没必要。我们做事情的态度就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通过实际工作和成效让各方人士了解白语文工作,进而认可和支持。”这就是张霞从事白语文工作的态度。经过张霞和其他从事白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尽管白语文工作在云南起步晚、底子薄,但还是取得了许多在云南省都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成果,实践、探索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省民语委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剑川西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探索。西中村是一个白族村,全村说白语,因为语言障碍,教学质量在全县排名垫底。项目组在学校里选出了一个实验班,实验班的孩子通过白语文的学习来促进汉语文的提高,普通班直接学习汉语文。6年后,实验班毕业的成绩让所有人吃惊,班上学生考到县一中的比例居然到了80%以上,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

这个项目的实施探索出了“先白后汉,白汉并重,以白带汉,白汉俱通”的十六字方针,进而被云南省总结为“先民后汉,民汉并重,以民带汉,民汉俱通”的双语教学原则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入校时看不懂汉字,而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脱节的,因此学起来非常困难,也让民族地区的教育面临瓶颈。探寻一种帮助民族地区的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汉语文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张霞说。

初见成效后,2003年,省民语委又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在剑川石龙村开展了对双语教学更深入的研究,张霞负责了整个项目的实施。石龙村紧邻石宝山,民俗文化很发达,全村老少都会唱白族调,石宝山歌会上的歌王歌后一般都从这个村产生。但是因为语言障碍,村里的教育比较落后,加之地处半山区,与外界接触有限,孩子们性格也比较害羞胆怯。

当时省民语委针对石龙村的特点,与外方合作开展了以白汉双语教学为主要内容,包括白族文化传承保护在内的项目。该项目从学前阶段开始,在两年的学前教育中以母语文——白语文教学为主,小学进入汉语的正规教学,白语文作为辅助教学语文。在汉语文课上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和疑点,在白语文课上加以促进、解决。“比如汉语课本要讲‘秋’这个主题,我们白语文课本的编写就把白族传统文化中与‘秋’相关的民歌、儿歌、民间文学故事汇集起来,加深孩子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张霞解释说。几年下来,这个项目点的成效开始显现。原来村里的小孩都不爱上学,因为他们觉得汉字太难、汉语也听不懂,而现在放假了,他们会去找老师问什么时候开学。

石龙村除了白族外还有傈僳族和彝族,他们也会一些简单的白语作日常交流,这就导致了新的问题——彝族和傈僳族的孩子上学以后发现他们对汉语有语言障碍,对当地盛行的白语他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而当地政府也很难做到为他们专门开设其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对照的双语教学。

在此情况下,从学前阶段就介入的白汉双语教学对这些非主体民族的孩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前阶段,这些孩子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白语文的读写,扫清了语言障碍,进入小学阶段,他们就可以和其他白族孩子一样,通过掌握了的白语文促进汉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这项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除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的孩子变得大胆自信,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回到家后还把学校里学到的白族故事讲给父母听。此外,项目中编写了一套白族语言的学前教材,这套教材将澳大利亚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本土化、白族化,教材开发中,有针对性地应用了白族民间故事、儿歌等大量本土元素,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传承了民族文化。“我们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促成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的相关学院与外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下一步如何从团队组建、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组织等各方面在民族地区推广双语教学。”对于这样的结果,张霞很欣慰。

倡导学习多种语言

引导族人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不要放弃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张霞这些年来的一项工作重点。入行以来,张霞和先生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办过很多白语文培训班。她回忆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0多年前,几个年轻的白族同胞通过网络找到我,提出自己是白族但不会说白族话,觉得很困惑也很遗憾,想重新学习使用自己的母语。场地和学生他们都准备好了,想请我们过去教。我马上就答应了,我们带着白语文学习的教材免费提供给他们。”

23年来,张霞教过的学生已经数不过来了,有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也有大学的教授;有从小离开母语环境的白族,也有对白族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汉族;有民间艺人,也有专家学者;有云南省以外的白族同胞,也有国外的各界友人。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栏目在大理做了一期节目,里面有个‘洋金花’唱白族调唱得特别好。她出场开唱,用草帽遮面,大家都想她是白族。结果草帽一拿下来,居然是个外国人。所有人都震惊了,没想到一个老外能唱一口那么地道的白族调。其实她就是我们石龙这个项目点上的外方合作人。她是美国人,叫Lisa,本身就是搞音乐的,请她来参与我们的项目,考虑的是传统白族调比较单一,想请她在研究白曲的基础上能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扩大在年轻一代中的传唱面。她用我们编写的白语文教材,学习掌握了拼音白文,通过拼音白文掌握了一口地道的白族话。虽然有时她可能无法完全明白句子表达的意思,但她的发音、声调都非常标准。Lisa回到美国后,把白语儿歌教给了她在美国的学生。看到她录制的外国孩子唱白语儿歌的视频时,真的让我很感动。”

“除她之外,在大理学会了白族话的老外还有很多。我们认识一个家庭,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是英国人,到大理后,一家都学会了白族话,在家里母亲和孩子说意大利语,父亲和孩子说英语,外出办事他们一家都可以说流利的白族话。”倡导学习多种语言、培养多语能力一直是张霞强调的,“国家的通用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并不是对立的。白族接触汉文化的时间很长,但千百年下来依然保有自己的特点,对汉文化是在积极吸收和为我所用。现在有很多老百姓觉得,白语是好的,但是孩子读书要说普通话,所以你不能教他白语,怕相互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少数民族在学习普通话时,发音会受母语口音影响,是因为发音部位的固化,越早学习多种语言效果越好。少数民族要学好国家通用语文,但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民族语文,双语精通是最好的。要做到这样,除了族人的自觉外,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教育部门更应针对少数民族的语音实际,在教授普通话时强化语音教学,不能让影响普通话发音成为少数民族孩子不能学母语的理由。”

在张霞等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传承迎来了更好的环境。“近10年来,我们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把语言文字资源提高到一种战略高度来看,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白、汉双文对照的校园文化墙

对于自己23年来的收获和付出,张霞坦言:“这是一份很清贫的职业,也是一份很寂寞的事业。每当想放弃时,我就会担心,白语会在我们手上断掉。我不希望,多年以后,人们要到博物馆里才能听到白语是怎么说的,所以一直坚持和坚守。”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的重要遗产,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全人类文明的损失。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母语,使其不要消失,这是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也是为全人类做贡献。”

“‘如果你不呼吸,就没有空气。如果你不走路,就没有地球;如果你不说话,就没有世界。’‘我讲我最喜爱的语言,是因为它能证明我是谁。我们教孩子我们最喜爱的语言,是因为我们想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究竟是谁。’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里引用的美国印第安少数民族老人的经典用语,在此也与读者共勉!”张霞说。

赵庆莲语言遗产的保护传承是非常紧迫的工作

录制纳西语料 汪林 摄

丰富的历练可以助人成长,这句话在省民语委办公室纳西语专家赵庆莲身上得到验证。1991年从云大外语系毕业的赵庆莲是丽江古城土生土长的纳西族,纳西语是她的母语。进单位不久,按当时的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到基层锻练一年,赵庆莲来到了丽江县(现玉龙县)民语委。正是这一年的经历,让赵庆莲真正进入了工作角色。“丽江那一年的锻炼很有成效,我跟着当地民语委的两位老师,帮农技站为不懂汉语的纳西族群众普及烤烟种植知识,甚至还参与编写了一本纳西语的《烤烟栽培与烘烤》的书并译制了配套的语音光碟,获得了省政府的科技奖。”赵庆莲说这是她参与翻译的第一本纳西语的书,为她后面的翻译工作开了个好头。“很幸运的是,我在丽江实习时的两位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回到单位后,又得到著名民族语言学家和即仁先生的指导,自己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慢慢提高,工作中我也翻译了很多双语教材、科普知识、政策法规宣传等方面的书籍。”

也是在翻译工作中,赵庆莲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做语言学,田野调查、语料收集工作非常重要。就纳西语来说,又分成不同的方言和土语,如果要做某个语言点的研究,那一定要做田野调查。在调查中,我慢慢发现,就纳西语来说,各个地方说的话都有差异,你不做深入调查真的不了解。2010年,我做过丽江大研镇纳西族汉语和纳西语双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大研镇纳西族年龄越小越不会讲纳西语;2016年,我和到丽江实习时就带我的和洁珍老师一起到香格里拉三坝进行了方言调查,探寻香格里拉的纳西话与丽江大研镇纳西话的差异。”

“除了研究语言本体的问题外,我们也在做纳西语言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这是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在调查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是,听说哪个村有哪位老人民歌唱得很好,结果还没来得及去找他录音,人就已经不在了。就语言传统来说,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大多只会说日常用语,可是语言的文采、应用语言元素的能力远远赶不上老一辈。能唱那么多民歌、会讲传统故事的就更少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老一辈去世了,语言遗产慢慢就消失了。现在我们的团队收集整理了一系列纳西民间故事、童谣、情歌、对联、谜语等,准备把这些语言遗产整理出版。”赵庆莲继续说道,“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很多年了,由和洁珍老师牵头,许多老师都是在本职工作之外的时间去做调查,很辛苦。一开始找到人,请他唱给我们听,他们还不好意思唱。因为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东西都断了,仪式没有了,故事没人讲了,民歌也没人唱了,没氛围了。这几年这种氛围又回来了,能唱能讲觉得很自豪,但遗憾的是很多有名的民歌手和会讲故事的老人都慢慢走了。现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也很重视,丽江在2003年时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在整个丽江古城区的小学校开设纳西母语课。这些年丽江还搞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丽江市少年儿童纳西口语大赛、纳西语演讲比赛、纳西乐舞大赛等,电视台也有纳西语的节目,还有纳西语配音的电影。在这个氛围中大家学的学、唱的唱,慢慢又有了较好的母语学习环境。人们的观念也变了,原来是不好意思唱、推辞,现在是专门找过来要唱给我们听。”

纳西语文培训班上课

纳西母语合唱团 和冬梅 摄

“现在微信这类自媒体对语言、民歌的传播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群,名气最大的一个叫‘纳西话賨’,‘化賨’在纳西话里是民间社交的一种组织形式,类似朋友圈的聚会,我们借用了‘化賨’的谐音,用成‘话賨’,就是要表达大家都来学习推广纳西话、用纳西语交流的意思。群里还经常有纳西语言和文化的讲座,我也在里面讲过纳西拼音文字,还有教唱纳西民歌的、有交流看了哪本相关书籍感受的。微信的好处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只要以语音的形式发出来,大家有时间打开听就行。”

与纳西文化学者杨福泉一起录制纳西语料 汪林 摄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赵庆莲感觉到因为缺乏系统训练,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薄弱,她决定继续深造。经过在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两年的苦读,2009年赵庆莲取得了语言学硕士学位。她回到云南后,承接起更多对外合作的工作。“省民语委1998年就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协议,那么多年来双方合作的成果非常显著。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双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非常成功的合作项目,合作出版了《玉龙山下的村庄——一个美国家庭亲历的纳西生活》《纳西汉英词典》《白语方言研究》《撒尼民间故事集》等书籍。另一个合作项目‘翻译出版国外语言学著作’的成果之一,《南岛美里语描写语法》也即将在今年出版。《纳西汉英词典》和之前我与和即仁老师、和洁珍老师共同编撰的《纳西语常用词汇》两本工具书已经做成了手机版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安装在手机上,作纳西语、汉语、英语三语对照的查询。这是个非常好的语言学习工具,我们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

谈到未来纳西语言文字工作的处境,赵庆莲还是有些担忧:“我们的工作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需要既懂少数民族语,又有语言学知识,电脑技术也要有一定基础,所以很需要复合型人才。我也在想,目前省民语委从事纳西语工作的就我一个,我退休以后是否会有人继续做这项工作呢?虽然现在云南民族大学也开设了各个语种的课程,但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看,要真正能胜任这份工作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熟悉、慢慢锻炼。”

猜你喜欢
独龙族纳西白族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安纳西
安纳西
习近平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
少数民族音乐
独龙族的服饰艺术
纳西鲁丁的微笑
花样云南(二)
独龙江乡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