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晓云
【摘 要】 目的:人工鼻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方法:将48例神经外科昏迷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人工鼻的应用。观察患者的刺激性咳嗽和痰量等临床症状。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刺激性咳嗽和痰量等临床症状都得到了改善,并且实验组中患者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相比常规组也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显著减少,P<0.05,具有統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气管切开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并且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 人工鼻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用来帮助患者进行呼吸,保障患者呼吸畅通的吸氧方式。而人工鼻又被称为温—湿交换过滤器,其主要是由吸水材料与亲水化合物所制成的一种过滤装置,模拟了人体呼吸系统中鼻子的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气进行收集,通过人工鼻进行吸气,以温热、湿化的状态进入气道,从而帮助患者改善呼吸道情况。而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帮助患者减少了气道阻碍率,并且降低了患者的肺部感染率。以下是对本院收治的48例神经外科昏迷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48例神经外科昏迷气管切开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23~7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原发病:原发性脑出血患者25例,重度颅脑损伤23例,所有患者根据随机分为使用人工鼻的实验组,和使用传统人工气道护理的常规组。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及原发病等一般资料将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有显著差异,其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能够进行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传统的人工气道护理,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进行控制气道的持续湿化,常规滴速为6~8ml/h。而观察组则需使用人工鼻进行对患者的护理,使用5ml的生理盐水湿化人工鼻内的吸水材料,将人工鼻一端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进行连接,另一端则需要连接吸氧管,其氧流量为3L/min。具体护理措施为:需要均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无菌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准确的吸痰的操作步骤,这样才能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才能选择正确的吸痰压力和合适的吸痰时机,适合患者的吸痰管。并且吸痰压力需要保持在(10.64~15.96kPa)。而在具体的吸痰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操作动作的准确性,需要轻柔的进行操作,避免患者气道粘膜组织受到损伤,也能够减少患者因为较为剧烈的刺激从而产生咳嗽反应。
1.3 观察指标
应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的情况、痰量的减少情况以及神经外科精神昏迷患者的其它的临床反应的改善情况。还需要对患者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数的观察,并且需要对患者的肺部感染率进行记录和观察。
2 结果
如表1所示,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患者在刺激性咳嗽和痰量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3 讨论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较为常规的气道护理湿化度和效果人工不能很好的把握,但是湿化过度有可能造成痰液的增多,不但会让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还会增加患者的吸痰次数;湿化不足的话会导致药液颗粒的增加,刺激患者的气道,使气道痉挛,还会使患者剧烈的咳嗽,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而在人工鼻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使患者的呼吸过程充分吸收热量和水分,并且,为下一次的吸气过程保留了适当的热量和水分,并通过不断的循环和人工鼻的内循环,能够帮助患者在顺利呼吸的同时,保证吸入气体的适当湿化和加温。而本次研究实验,通过对人工鼻与常规人工气道护理相比,能够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由于人工鼻与气管切开的套管能够紧密的衔接,所以在对患者的护理中不会使其脱落,也避免了患者肺部受到感染。而通过本次的研究也能看出,使用人工鼻的患者的肺部感染几率明显减小。所以将人工鼻应用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气管切开中,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它的指标数据得到改善,并且降低了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施丽华.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A].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5:3.
[2]黎雁,袁宝华.人工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20: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