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男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探究性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对它应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使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取得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二、引导质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仅有激发探究性趣还不行,还必须使学生学会提问、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题,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根于如何。”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遇事总爱问为什么,结果他创造了近2000项发明,成为世界“发明大王。”等等,可见,发明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就能反映学生在创新学习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提出问题。
学生开始提出问题,可能有的简单,有的深刻,例如,我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完世界上古史后,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与大河有关,欧洲的文明与海洋有关,今天欧洲国家大都是先进国家,而亚非古国为什么今天还这么落后呢?这个问题很有难度,有待探究(我及时对他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肯定了)。其结果说明,大河文明还是不如海洋文明。学到“美国独立战争”这课时,我讲到美国独立于1776年,它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二百三十多年历史……有位学生马上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历史不长,为什么这样先进而发达?而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还落后于它呢?”当学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有個学生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等等,如此类似的提问,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思维想象力显然得到增强。
在上完世界近、现代史后,我专为学生上了一堂提问专题课,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有的说:“一战为什么在20世纪初期爆发?”“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快结束时才参加协约国作战?”也有的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呢?”还有的说:“二战中战败的日本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什么在同一时期却远远落后于它呢?”还有说:“社会主义优越性要比资本主义强,为什么苏联(原社会主义国家)到1991年却解体了呢?”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学会了提问,壮大了胆量,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而且想象力、理解力和求知欲明显增强。
三、组织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岳麓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填图;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调查、辩论会等。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如设计一节活动课——丝绸交易会,根据《中国古代桑蚕丝绸生产由北向南转移示意图》,让学生自愿报名,扮演丝绸贸易的产地代理人、国外丝绸商、外国商人、未来商务代理、丝绸研究专家、交易会主持人等(其中产地代理人以教室中线为界,一边为北方代理人,另一边为南方代理人),选用了公元前60年、740年、1140年、2140年等四个时间段为背景,在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古代丝绸生产及贸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四次丝绸交易会)。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状况的改变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性发展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也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本身也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个活动案例很值得我们借鉴。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些尝试和设想。
杜威认为,“课程(教育的内容)是儿童在走向社会前的所有经验。” 狭义地说,课程应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教育就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可能性。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l世纪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任务。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