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研究

2017-04-18 15:59黄稳书
价值工程 2017年9期
关键词:作用一带一路

黄稳书

摘要: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了云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特色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華文化特别是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应该作出积极回应,并走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研究、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华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从而在对外合作交流和对内改革发展上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

Abstract: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 when Xi Jinping visited Central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he proposed the major initiative to jointly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Zone"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Belt and Road", which w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got positive response and support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ad. Promot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Vision and Action"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Yunnan i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Yunnan ethn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Yunnan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e should make a positive response, and walk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o provide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lf-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self-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self-confidence in the culture, improve the soft power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reat the foreign culture with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study and learn from all the useful experience and outstanding results that are conducive to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in the exter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inter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创新合作;作用

Key words: Belt and Road;Yunnan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e;innovation cooperation;role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01-05

1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研究背景

1.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其对云南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出访中亚国家期间,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详细阐述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政治主张,明确指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1]

习近平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详细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坚持讲信俢盟、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政治理念,明确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

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站在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全面扩大和深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实现中国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并不是单方面考虑中国自己的发展,仅仅关注中国自己的利益,确实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宽广的人文关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除个别国家持否定的态度外,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并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阵地,将云南由一个文化大省转变为一个文化强省,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了云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非常独特的区位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是“一带一路”战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云南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的神圣使命。

1.2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5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使得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不仅加强了与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还在很多其他领域深化了交流和合作,比如交通、能源、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更维护和保障了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将“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单纯依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只从一个方面入手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不仅要求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硬实力作为坚强的后盾,而且要求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人才、政策等软实力作为有力的支点。

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特色民族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云南各族人民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发展云南的经济、政治,发展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又要求中华文化特别是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必须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蓝图服务,作出积极的贡献,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3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伟大的影响和反作用

为了研究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弄清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首先决定一定社会的文化,然后,一定社会的文化又才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是研究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

中国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云南相较于省外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疆内陆省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相对于云南全省范围而言,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从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考察,云南的贫穷、落后并不是今天一时之间突然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是历史上千百年来长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要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消灭云南贫穷和落后的状态也是不可能的,缺乏现实的基础,根本做不到。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王与汉使者盲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3]云南的贫穷、落后由此可见一斑。不读《史记》仅仅知道“夜郎自大”,读了《史记》方才知道“滇国自大”。

不仅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迫切需要进步文化的指导,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根据2015年7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截至2014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4]。这组数据明显的体现出了我国“走出去”的决心和行动,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与此相关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但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周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无疑更加剧了“一带一路”战略相关人才的稀缺性。

麦肯锡是世界上知名的咨询公司,它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88%的企业高管认为缺乏人才是导致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的关键原因[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因素和海外并购或投资的成败息息相关,这意味着文化问题、教育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及其重要的。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来说亦是如此,要想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必须重视人才因素。东盟国家拥有大量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优势。”[6]

2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作用

2.1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在云南世居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云南人民生活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独具云南特色的文化,具有珍贵的稀有性、博大的包容性、丰富的多样性、独特的亮点性的鲜明特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基础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且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将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并使它走向世界。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主要是:

①寒武纪动物化石。云南是世界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动物化石出现地之一。20世纪中叶,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距今5.3亿年的多细胞生物化石,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②古人类发祥地。云南是中国境内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属于直立人类型的两颗门牙化石,距今17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以无可置疑的事实印证中国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云南元谋猿人的发现充分证明,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已有人类生活、劳作、繁衍。

③铜鼓文化。云南是中国出土铜鼓最多的地方。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五面铜鼓,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距今2640年,是中国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历史见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最先进的。在中国,全国各地一共出土了60余面铜鼓,云南就占了37面,被称为“铜鼓之乡”。

④木棉布出产地。云南是中国最早出产棉布的地方。早在秦汉以前,中原地区还没有棉纺织业的时候,云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先民就采摘木棉(俗称“攀枝花”)来织成“木棉布”。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将木棉布称为“梧桐木华”布。

⑤干栏式民居建筑。云南是中国干栏式民居保留最多的省区。在云南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独龙族、景颇族等民族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干栏式民居建筑,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风格和智慧。

⑥活的象形文字。云南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着活的象形文字的地方。在云南丽江等地,至今仍然保留着活的象形文字,是人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字起源的活化石。

⑦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的云南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艺术风格,具有十分鲜明的纳西族特色,1997年12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是中华民族、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遗产。2013年6月22日,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诠释了当地十分复杂的的地理气候条件,“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启迪了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全人类非常珍贵的遗产。

千百年来,在云南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各族人民不仅代代相传许多优秀的神话典故,如蜡染的来历,火把节的传说,过桥米线,阿诗玛的传说,泼水节的传说,金马碧鸡,云杉坪的传说,格萨尔王,睡美人,五百罗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等等,而且逐渐形成了云南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元谋人,摩梭人走婚,东巴文化和《东巴经》,贝叶经,爨文化、《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滄源崖画,白沙壁画(丽江壁画),洞经音乐,纳西古乐,大观楼长联,滇剧,花灯,云南十八怪,茶马古道,香格里拉,哈尼梯田,云南民歌,陆军讲武堂,云南印象等等。

当今世界是一个十分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把国门打开,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7]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注定要失败的,不仅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优势,不断挖掘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既要从整体战略层面进行宏观的研究,又要从国家或地区到区域连接和互动层面进行中观的研究,还要从分类的、更为具体的计划和运作层面进行微观的研究。

2.2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进行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缅甸、老挝和越南三个国家的文化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别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提高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之间的契合度,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区位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人才。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提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方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未来3年将为非洲国家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1.8万个奖学金留学生名额,加强对非洲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1]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庄严承诺:“中国倡议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今后3到5年,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1]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郑重承诺:“今后3年,我们将为阿拉伯国家再培训6000名各类人才,同阿方分享发展、减贫等方面经验,交流中方的先进适用技术。未来10年,我们将组织10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邀请并支持500名阿拉伯文化艺术人才来华研修。”[1]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种多样的文化合作交流方式:“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各类文化活动,比如图书展、电视周、电影节、艺术节、文化年等,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8]

上述所有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都为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相关政府部门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优惠、比如政策方面、资金方面等,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地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为满足“一带一路”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云南各高校应加强特色民族文化的研究,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包括云南省内大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到云南留学),并开发适用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教育服务产品,使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加入到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项目中去,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贡献自身的力量,使这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2.3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作用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第一,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不仅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即商品、资本等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流动,而且出现了文化全球化,即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积极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汲取世界文化的成功经验与优秀成果,就不能保持自己文化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使自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获得更快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开放云南特色民族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二,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在国际社会中,“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战略,由种类、层次繁多的协议、项目、工程、园区构成,必然会遇到许多国家的不理解、怀疑和不支持,甚至遭到个别国家的反对。“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通过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不同文明的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不断向前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证,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推动云南实体产业发展。

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医疗、能源、交通、环境保护及其他领域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而且有非常广阔的合作范围和空间。要推动云南实体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得以发展,就需要用中华文化激发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使云南特色民族文化成为沟通东南亚国家、走向世界的思想武器。

第四,带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20世纪末兴起的特殊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与商业经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不仅推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必须坚持 “两手抓”,一手抓云南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化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云南公益文化产品,推动云南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手抓云南文化产业,兴办形式多样的云南产业文化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文化研究公司,对内容丰富的云南特色民族文化进行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推進“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可以选择、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将其积极因素融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提高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

3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

3.1 树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

人类文化都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并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而存在好坏优劣之分,每种人类文化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指出:“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9]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倒逼云南文化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使得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教学内容中除了传统的汉语、中国文化教育教学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之外,还增加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民族宗教、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知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实施重点、合作机制、规则标准等的教育教学。

基于此,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应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些国家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社会管理、科技、教育、法律、文化、政治、经济等,创造了世界性的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同时引入了大量的先进设备,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成果。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0]

尽管我国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比如文化方面、经济方面等,但我国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不用妄自菲薄,在很多方面我国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2 推动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相互理解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研究不仅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而且推动中国加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僵硬的中华文化的单向输出、展示推广,“一个巴掌拍不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一相情愿是根本行不通的。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而且涉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地学习,深入细致地研究。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中国人民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真心拥护与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就可能束之高阁,完全落空。因此,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是国家投入的重点,目前我国在海外开办了四百多所孔子学院,文化部在海外建设了二十多个中国文化中心,以及在其他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改善了中国在海外的形象,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表演、展示的层面,必须解决如何提升文化内涵,以哪些中华文化打动海外人士的时代课题。

同时,应该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不断加强中国人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云南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观、考察、学习、研究,亲身感受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直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深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

第一,需要熟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越语、缅甸语、老挝语、阿拉伯语等等),实地亲身体验“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生活,进行文化研究与文化写作,真正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

第二,认真学习、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及传统文化,尤其重点学习、研究东南亚历史和十字军东征历史,对其沉淀为现实生活的文化基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文化历史思维)进行深度解读。

第三,应该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来云南学习、研究,进行人文学术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取长补短。正如梅贻琦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魚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1]

3.3 最终实现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相互沟通,共同发展

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相互沟通,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相互沟通是其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共同发展是其相互沟通的必然结果。各种文化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了,才能顺畅沟通;没有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就不可能顺畅沟通,更不可能共同发展。

国家政府可以选择一些有良好基础的高校,设立跨文化沟通的培训基地,在遴选中国公司和员工到国外之前,必须首先培训他们,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就是中国的一面旗帜,其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中国人必须为全球化做好准备。

总之,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必须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必须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打造命运共同体。“通过把互惠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提升至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国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本着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与沿线国家一道确定共同利益,并把各方利益的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他国,也使中国从他国发展当中获益。”[1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9,293,308,294,31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842.

[4]华晔迪.央企“一带一路”路线图发布[N].经济日报,2015-07-15.

[5]赵娜,李胜.看央企如何突破“一带一路”人才瓶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8/c_1116068272.htm.2015-08-16.

[6]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One B elt and One Road:Strategy,Vision and Action Plan [EB/OL].http://English.boaofor um.org /cms /www2/201506/12105150wofz.pdf.2015-08-1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8]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0.

[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65.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1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12]王义栀.“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3.

猜你喜欢
作用一带一路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