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杨新 贾邢倩
慢室率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发生机制的探讨
王冬 杨新 贾邢倩
目的 分析慢室率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慢室率;心房颤动;长RR间期;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但慢室率心房颤动在临床上相对较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7例慢室率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并结合临床探讨此类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慢室率心房颤动患者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40~87(72.27)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1.5年以上心房颤动病史(选择的患者均为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除外)。临床诊断:冠心病12例,高血压心脏病7例,脑血管病4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临床症状:27例患者中10例出现黑蒙,5例有晕厥发作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头晕及双下肢乏力等症状。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世纪3000的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图检测仪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采集的心电信息通过计算机回顾分析、自动测量,人工检测剔除伪差,结合患者的生活记录(包括日常活动及休息状态的心电图,重点记录是否有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根据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综合结果以平均心室率<60次/min,最大心室率<90次/min为慢室率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为了分析长RR间期发生的次数和时间的关系,将时间分为白天(早08∶00—晚24∶00)和夜间(晚24∶00—早08∶00),统计>2.0 s的长RR间期发生的次数、时间分布及最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未服用过对自主神经及心率有影响的药物。
2.1 心室率
27例患者的24 h总心室率为61 877~80 520次,24 h平均心室率在51~59次/min的19例,43~49次/min的8例。最慢心室率55次/min 1例,40~42次/min 4例,31~39次/min 22例。
2.2 长RR间期发生的频次及分布状态
27例患者中25例记录到>2.0 s的长RR间期共6 808次,其中白天1 994次(占29.28%),夜间4 814次(占70.72%)。24 h仅发生2次长RR间期者2例,发生长RR间期1 000次以上3例。其中长RR间期2.1~2.5 s的12例,2.6~3 s的6例,>3 s的7例,最长RR间期3.45 s。有2例慢室率心房颤动的患者未出现>2.0 s的长RR间期,仅表现为慢心室率,但基本4项心率指标均偏慢。
2.3 最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分布特点
最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分布特点见表1。
表1 最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分布特点Tab.1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longest RR interval
从表1中可见晚24∶00—早08∶00出现最长RR间期14例(占56%),早08∶00—晚24∶00出现长RR间期11例(占44%)。
2.4 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情况
有22例患者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交界性逸搏多见,其中大部分合并重症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次数较多且伴有二、三联律的4例,有成对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9例(1例伴有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约4 s;2例伴有二、三联律),间歇性三度房室阻滞伴交界性逸搏心律4例,完全右束支阻滞5例,完全左束支阻滞2例。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尤其以老年人多见,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1]。而慢室率心房颤动更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慢室率心房颤动的4项基本心率指标均会降低,本研究中总心室率最低仅6万多次,平均心室率大多在50次/min左右,虽然房颤时起源点与窦性激动不同,但慢室率房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与病窦综合征的窦房结功能衰减时的症状相似。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患者平均年龄72.27岁,除基础病变外,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也是引起慢室率房颤的一个重要因素。心室率过缓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出现晕厥。如果我们能通过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及早发现慢室率心房颤动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能会对晕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避免一些突发风险的出现[2]。
另外,心房颤动引起长RR间期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以往心电学专家多认为这是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或高度房室阻滞,但近年来多位学者报道,此类心律失常的绝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并没有房室阻滞的存在,因此大多数心电学专家对心房颤动伴二度或高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是否恰当提出质疑[3]。但笔者认为,虽然在体表心电图上房颤诊断一度、二度、高度房室阻滞没有直接的诊断条件,但部分患者房室传导功能降低或障碍仍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对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完全用房室结生理不应期的干扰、房室结隐匿传导及心脏自主神经的调控作用来解释,特别是慢室率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复习国内文献,多数学者报道当心房颤动合并2 s的长RR间期及最长RR间期的发生时间点约90%出现在夜间休息时。但本研究中对27例患者回顾性的分析发现,房颤在慢室率的基础上合并2 s以上的长RR间期夜间占的比例为70.72%,而最长RR间期的发生时间点在夜间的则仅占56%,从而说明存在慢室率房颤的房室结病理性不应期的客观现象。其发生机制为,由于房颤引起的解剖学和电子重构波及窦房结、房室结,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影响更加明显,使窦房结固有的最大频率减慢,房室结恢复时间以及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理程度逐渐加重[4]。
本文27例患者中有22例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且绝大多数为恶性心律失常,其原因为患者多为高龄老人,基础病变多,是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但更重要的是患者长期处于慢室率状态,心肌明显缺血、缺氧,在此病理状态下,可使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并可使室速、室颤发生的阈值降低。本研究中,9例患者(占1/3)有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1例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持续4 s。所以在临床上对慢室率合并房颤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例如症状性心动过缓、慢室率心房颤动伴频次较高的长RR间期及慢室率合并阵发性三度房室阻滞,这些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1]王捷.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5):57-59.
[2]孟素芳.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11):49-50.
[3]张兆国.缓慢心率伴长RR间期心房颤动的诊治原则[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4,3(1):47-48.
[4]陈泳波,王晓波,张建平.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6,15(6):407-408.
The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slow ventricular rate
Wang Dong,Yang Xin,Jia Xing-qian(Department of Electrocardiogram,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Urumqi Xinjiang 8300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with slow ventricular rate and to explore itsmechanism.Methods Slow ventricular rate referred to the average ventricular rate<60 times/min and the fastest ventricular rate<90 times/min.Combining with clinical data,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of 27 AF patients with slow ventricular rate.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state of long RR interval(>2.0 s)was studied.Results The total ventricular rate was 61,877-80,520 times during24 hours.The24-hour average ventricular rate of51-59 timeswas found in 19 cases and 43-49 timeswas found in 8 cases.Long RR interval(>2.0 s)occurred for 6,808 times[1,994 times(29.28%)in the daytime and 4,814 times(70.72%)at night].There were 11 cases(44%)with long RR interval occurring in the daytime while 14 cases(56%)with long RR interval occurring at night.Conclusion Besides basic pathological changes,degenerative change of conduction system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f AF with slow ventricular rate.Analysis on long RR interval and the time point of its occurrence also provides evidences of degradation and functional incapacit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function during AF,which should be clinically attached great attention to.
slow ventricular rate;atrial fibrillation;long RR interval;arrhythmia
R543.3
A
2095-9354(2017)02-0116-03
10.13308/j.issn.2095-9354.2017.02.007
2017-02-16)
(本文编辑:李政萍)
830000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学科
王冬,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无创心电学心律失常研究诊断工作,E-mail:wangdong1123@yeah.net
以平均心室率<60次/min,最大心室率<90次/min为选择标准,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7例慢室率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并研究>2.0 s的长RR间期发生的频次及分布状态。结果 本研究24 h总心室率为61 877~80 520次。24 h平均心室率为51~59次/min的19例,43~49次/min的8例。>2.0 s的长RR间期6 808次,其中白天1 994次(占29.28%),夜间4 814次(占70.72%)。最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点在白天的11例(占44%),夜间的14例(56%)。结论 慢室率心房颤动的发生除基础病变外,其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长RR间期及最长RR间期发生时间点的分析,也证明了在房颤时房室传导功能降低及丧失的客观存在,应在临床上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