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自觉的困境与重建

2017-04-17 08:52朱中原陈灵雯
关键词:实现路径

朱中原+陈灵雯

摘 要:近年来道德失范已成社会热点话题。误读市场经济加速了道德的流浪与迷失。夯实道德自觉是重建道德秩序的关键举措。心义之辩、德利之辩和虚实之辩是创新道德自觉理念的关键。重视劳动价值、关注心灵育养和优化社会救济是重建个人道德自觉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道德自觉;道德社会;急速转型;理念重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42-03

知名订餐平台“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被今年3·15晚会曝光后,人们在严厉谴责食品生产者唯利是图之后不禁慨然发问:道德社会生病了吗?个人道德自觉是社会有序、和谐的基石。重建道德自觉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话题。

一、道德的迷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孤立地谈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会陷入现实主义的泥沼。

(一)唯市场论促就了道德的流浪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市场交易实现交换价值。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诚然,科学技术可以加速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生产,但这只适用于商品的有德生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无德生产可能会减损和清零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到来,生产者愈发痛苦地发现市场远比生产重要,经营者也愈发欣喜地看到实现价值远比创造价值更重要。唯市场论思潮由此产生和蔓延开来。生产者和经营者心中只有市场和价格而没有劳动和价值,自然就会丧失他者的概念和服务他者的意识,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的道德风险就会大幅提升。商品质量和交易诚信的普遍下滑极易引发社会信任的陡然下降,特别

是食品安全危机会直接导致人们对社会信任和社会良知的普遍担忧。“任何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自觉实施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环境”。 [1]当社会信任成为一种利益风险时,道德自信就会成为水上浮萍、镜中花、水中月,人们就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质疑和躲避。丧失了道德自信的精神家园,道德自觉自然无从谈起,道德流浪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唯经济论掩饰了道德的迷失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摆脱物质的束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重要途径。邓小平曾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论调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和拉大贫富差距和社会张力。当下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进程尚未完全展开,不法生产和非法经营的违法成本较低,俘获了大量社会财富,按启了暴利时代的按钮。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反而可能薄利运行、举步维艰。唯财富论是唯经济论在价值评价领域的延伸。贫富悬殊使得人们从唯财富论的功利主义角度来评价个人的成败荣辱。家产和身价成为成功者的标签。英雄被冷落,德者被调侃。道德文明与物质财富同走天涯难牵手。唯目的论是唯财富论的必然异化,而又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迷失。成功标准的简单化和单一化会迷惑和诱导人们努力的方向。勤劳和善良

在一定程度上被一部分人质疑甚至摒弃。笑穷不笑偷,羡贪不羡廉是其现实写照,而此时恰巧财富的急速增加和经济的高度繁荣掩盖了这一点。道德的迷失在财富盛宴的狂欢中似乎无关紧要且无人问及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市场经济更是法治经济和道德经济,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生产任务。唯市场论和唯经济论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误读,都会加速社会道德的流浪与迷失。

二、道德自覺的困境

“礼失而求诸野”,对道德失范与否及其具体程度的考究要求证于底层人们的道德生活。调研和剖析社会道德的失范现状及其危害对挽救和重建社会道德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自觉走进困境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大踏步前进,道德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然而社会道德的负面现象和新闻却铺天盖地、与日俱增。

1.道德质疑成为普遍现象。社会信任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道德质疑。道德质疑的泛滥会戕害人们的道德自信。当品德行为发生时,人们会好奇其背后的利益因素。“质疑模范、怀疑英雄”的支流行为是其生动表现。当仁义现象产生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质疑甚至拒绝承认事件本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俗谚就是其真实写照。

2.道德践履成为风险行为。严重的道德质疑会把道德践履推向孤立境地。道德践履无人喝彩、无人响应甚至无人作证。单纯的道德践履陷入无助境地,尚可以自我开导、聊以慰藉。一旦道德践履偶遇法律问题就会弊大于利、得不偿失。道德践履成了高风险、低收益的风险行为。善事做不得、好人做不得一旦形成大众心理就会扼杀善良风尚、恶化道德生态。

3.道德自觉成为水上浮萍。避险心理是人们的自觉意识。道德遗弃是道德风险的必然后继。道德说教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已成为普遍共识。“教育者竭尽全力却无法帮助受教育者形成预期的道德行为习惯”。[2]当道德践履出现高风险可能时。人们就会自行中止甚至先行规避道德践履。道德自觉也就成为了没有根基、随风漂游的水上浮萍。没有了个人的道德自觉,社会的道德规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道德自觉的后困境影响

道德维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道德失范是人们幸福的致命天敌。道德自觉走入囚徒境地,陷入发展困境。道德自觉开始全面性萎缩甚至局域性消亡,其带来的危害遍及各个方面。

1.造就虚假繁荣,搁浅社会共同富裕。人们生存、发展于世,需要消耗大量的有使用价值的社会产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类,体现为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无德生产不能创造反而减损和清零产品的使用价值,其只能徒增产品数量,造就经济虚假繁荣。既不能相应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需求,又消耗、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搁浅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2.冷化人情社會,阻却和谐社会建设。人是群居物种,需要有温度的社会化生活。诚信友爱、和睦相处是人们对社会化生活的基本要求。社会没有了温度,生活就会变成生存,人们的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道德的滑坡与沦丧会冰冻社会信任、冷化人情社会,反而有害于社会矛盾的化解,会直接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破坏天人合一,妨碍美丽中国建设。贫富差距加剧了人们的仇富心理。仇富心理偶遇实用主义就会引发自然领域的道德失范。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资源的疯狂攫取和对自然的肆意破坏。生态的自然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正逐渐被打破。“滥砍乱伐只为金,挖完资源害子孙”已成普遍现象。穷山恶水留不住乡愁、留不住情愫,更会妨碍美丽中国建设。

三、道德自觉的重建路径

“道德既是他律也是自律,慑于道德批评是他律,实现道德自觉是自律”。[3]道德建设任重道远,难在寻回和育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当下重建人们的道德自觉迫在眉睫、大有可为且有章可循。

(一)道德自觉的理念重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建理念是寻回道德自觉的前提。寻回道德自觉要开始于理念创新。

1.育心为先,倡义在后。仁者善,善者爱,爱者义。只有心善者才会长久行善。重寻道德自觉要坚持育心为先,着重通过文化滋养来柔化和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的心底阳光温暖起来。仁义行为不仅是个人的他者流露,更是公共化的社会行为,必须得到公力的倡导和鼓励。育心与倡义是前后相继、同等重要的德育手段。两者不可偏废、不可颠倒。

2.德不避利,德者有利。德行与利益并不矛盾。德者不为利,但也不能绝然无利。培育道德自觉不能决然隔离德行和利益,要让德行者获利,让德行者自信,也要让无德者失利、失望。国家公力支持德行者要有积极和更大作为。要避免德行者陷入无助甚至失利的尴尬境地。社会公力打击无德行为要有更主动和更强力举措。要让无德者无利可图甚至声名狼藉。

3.实优于虚,真先于善。道德践履是一种真实的大众行为。唯有真实的模范方能触动灵魂、引发自觉,吸引人们学习和仿效。道德宣传不能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对行善者的标红和描红本身就有违于真实、相悖于道德。道德宣传不能过分拔高甚至肆意神化。对心善者的美化和神化本身也是一种孤立和捧杀。道德宣传既要求善也要求真。道德模范可敬、可爱更要可信、可近。

(二)道德自觉的实现路径

要改变道德水准下滑的现状和道德说教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必须尽快找寻到快速提升公民道德自觉的科学的、可行的实践路径。

1.弘扬劳动价值,净化德育环境。生产和消费是孪生兄弟。国家倡导去产能不能否定劳动价值,反而更应关注实体生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该向生产领域和实体经济倾斜。政策杠杆对此应有更大和更主动作为。各行业都应该肯定诚实劳动、敬重合法经营。要建立各类诚信档案和信用记录,扼杀一切投机利益和失信可能。

2.重拾育心理念,夯实德育根基。“文化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精神寓所”。[4]国家要把人文社会科学摆在和自然社会科学同等重要甚至暂时优先的位置。要鼓励和激励知识分子创造出更能树德育人的文学作品出来。文学作品要弘扬主旋律,要能打动人、温暖人、熏陶人和感染人。文化宣传和新闻报道要以滋养心灵为主、倡导仁义为辅,力求真实宣传、可亲可近。

3.建立救济机制,护航道德自觉。国家要建立和完善道德救济机制。对于偶发的德者失利、英雄流泪的事情要及时启动救济机制,给予充足保障和强力支持。对于公众事件的道德质疑要给以及时的澄清和解释,铲除迷失道德自信的可能。区别化对待一贯的心善者和偶然的行善者的同时也要及时地广泛宣传和高度肯定,确保好事传千里、好人有美谈。

善行是道德的自信和自觉,更是美丽心灵的外溢和流淌。育养道德自觉是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举措,其任重道远且有章可循。只要紧抓理念创新和路径探寻不放松,美丽的道德社会愿景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1]王升臻.道德自觉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J].求实,2012(6):41-43.

[2]钟铧.道德教育的实践转向[J].理论导刊,2011(2):75-77.

[3]范纯琍,秦小莉.论道德自觉及其培育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2015(4):113-117.

[4]董海霞.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3-5.

(责任编辑 陶绍兴)

On Plight in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Its Reconstruction

ZHU Zhong-yuan, CHEN Ling-w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oral disorder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ese societ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market economy speeds up immorality. The authors think that improve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is the key for reconstructing moral order, while the proper measurement of desire and righteousness, morality and benefit, spirit and material is the key for innovating the idea of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They also think that the specific way to reconstruct individual moral consciousness is to lay emphasis on labor value, pay attention to soul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social relief.

Key Words:moral self-consciousness; moral society; rapid transformation; idea reshaping; implemen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