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之课堂激趣新三招

2017-04-17 16:44陈荣良
教师·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趣味矛盾教学设计

陈荣良

摘 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矛盾冲突”“互逆应用”“游戏设计”等方式,产生趣味性、开放性以及高效性,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认知,拓宽思路。

关键词:趣味;教学设计;矛盾;互逆;游戏

一、产生矛盾,争辩之中明数理

“真正的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惑或怀疑。”矛盾冲突的产生能够绽放思维之花[1],通过矛盾的处理更进一步明白数学的道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些“矛盾点”,抓住学生的“趣味点”,把握课堂的“重难点”,让学生思而不倦,兴趣盎然。

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容积与容积单位》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容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小纸杯60ml,大纸杯480ml),问:这两个杯子哪个体积大?(大杯)。追问:大杯的体积大约是小杯的多少倍?(学生猜得5~10倍之间)。教师装滿了矿泉水,请学生A先到台前,要求用平常喝水的速度把一杯水喝完,并计时。再问:用了3秒多一些,大家想想,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把这一整大杯全部喝下,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想而知,大杯在不到1分钟的情况下喝完,学生开始疑惑了,在进一步的假设和交流中,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利用学生已有的体积与容积模糊的体验,制造矛盾点,产生思维的火花,明其数理,思考自然就深刻了。

利用教具或情景文字,产生一些与已有认知矛盾的现象,通过探究,可以一针见血地体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让课堂富有开放性、操作性、合作性、趣味性。[2]

二、逆的应用,环节创新丰数感

构成数学之美,导致数学之灵活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互逆”现象,在此“互逆”思想在学习方法与技能、知识拓展与运用上,甚至在教学的设计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运用些“逆”的思维,创意可以源源不断,灵活多变。

笔者在《方程与方程的意义》一课的结尾运用逆的思想设计,给出方程让学生编创故事情境,丰富其数感,让其感觉生活处处有方程。同样的,在上计算课时也可以这样设计,难以想象学生从一个乘法算式中编辑出总价与单价、数量的关系,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最后很自然地进一步得出“这其实就是倍数问题”的绪论,比起“给情境—分析—列式—总结—变式”这个传统的过程会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多么开心的创作,多么有趣的体验。而“逆”的使用也可以比较几个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做数学

趣味游戏是设计一定规则把知识融入其中运行,短小精悍,简单易行。趣主要体现在“猜”(各有所思,推理分析)“竞”(你追我赶,富有成就),“异”(情况丰富,结果难测)“达”(严谨达标,互相监督)四个方面。

如在执教五年级“质数和合数”时,许多学生容易把“质数和合数”混淆,在课末让学生玩“质数牌”(将2~47的自然数制作成96张牌,其中15个质数各4张,另外“2”增加5张,则质数有65张,合数31张),游戏规则:①6人玩,3人为一组,一组出合数一张,另一组则出两张质数,使得两张的质数和或差等于合数。②组员可以交流合作,但不能看对方的牌,走错要罚加一张质数。③相互轮流出牌,若对方没有对应的质数,或走错,可以继续出合数牌。手上合数的牌先走完的人获胜。这样利用打牌的模式,让大家共同监督,在玩中学,还可以灵活地掌控自己的“好牌”,更深一层理解质数以及其与合数之间的关系。

笔者和几位教师收集或改编的如上游戏共有百余,在实践中再进一步得到改进。把数学趣味活动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也体现了当今“做数学”的教育观点。[3]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动持续地学习;学生有了知识的体验,就有教育的可能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趣味体现在数学规律中,学生更会乐于发现,把趣体现在数学本质中,学生更能乐于探究,把趣味体现在学生天性上,学生更加乐在其中。学生在充分体现其主体性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之美,其乐亦无穷。

参考文献:

[1]余淑娥.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林碧珍.新课程标准例释(小学数学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周玉仁,杨文荣.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趣味矛盾教学设计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