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欧阳海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而小学科学是一门求真的学科,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素养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基本要求,更要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都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以下,从三个方面浅谈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语言科学性的具体体现及意义。
一、表扬学生时措词的客观性
在“水的表面张力”一课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给学生展示了一组露珠、水滴的图片。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露珠、水滴的特点,特别是形状特点。可是当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些水滴像珍珠”时,教师表扬“形容得真好”。“形容”一词将学生的思维走向、活动重点引向“用什么来形容露水、水滴呢”,因而接下来出现了“像水晶”“像项链珠子”“像星星”“像钻石”……学生说得好,但回答基本没有了科学味。因此,当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些水滴像珍珠”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客观的描述,马上追问:“你从哪看出它像珍珠呢?”“是颜色、形状、还是质地?”……学生说“像珍珠”“像项链珠子”,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露珠、水滴的形状;说“像水晶”“像星星”“像钻石”,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露珠、水滴的亮度、透明度……学生虽有感觉,但不够深入,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具体说出“哪里”像,让学生的观察进一步贴近事物的本质。
科学课上的表扬,其作用不仅是肯定、鼓励,它更多的会对学生接下来或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导向作用,当教师表扬学生观察真仔细时,学生就会更仔细地去观察;表扬学生声音洪亮时,学生就会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很洪亮;表扬学生描述很准确时,以后他就会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因而,科学课上的表扬,措词应该客观、具体。
二、表述事物(或现象)时措词的严谨性
在“常见的动物”教学中,教师给出了多种常见的动物图片,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它们的特征。老师可能是考虑到自己面对的是刚刚开始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整堂课语言极为幼稚,“猫咪”“狗狗”“小白兔” ……实际上,心理学家认为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不要附和孩子“猫猫”“狗狗”之类的词,更何况是在科学课堂上。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表述时措词的不严谨性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通俗地说“看”,而不是用“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毕竟还是有着明显“质”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时,随意地说“写”……
教师表述事物或现象时,措词的严谨性还表现在科学术语的使用上。例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不能叫做“溶化”;不能把鳥类的迁徙说成鸟类的迁移;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不能把小生命都叫“虫”……这些平时习惯性的说法要格外注意甄别,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刻意纠正。
实际上,如果我们养成注意表述措词的严谨性后,会发现更多这样的词,这对提高教师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素质都很有帮助。
三、引导探究时措词的合理性
在三年级“压缩空气”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压缩空气,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每组一个瘪皮球,学生利用打气筒和气针让它鼓起来,然后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刚刚变圆的皮球有什么特点,再往里打点气,然后捏一捏、拍一拍,皮球又有什么特点?活动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汇报时,学生也说到了很多自己的发现。可是当老师提问“气打得多、球就变硬,球的弹性就好。这是为什么呢?”时,课堂一片寂静。
“有什么特点”是基于观察的活动,学生对“有什么特点”完成较好;“为什么”是进行猜测或解释的活动,当老师提问“为什么气打得多,球的弹性就好”时,学生无所适从,思维陷入盲区,因为他们还根本没有注意到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因而,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必须谨慎合理地使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词。例如,在以上案例中,当学生两次给皮球打气、两次捏球拍球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讨论“说明什么”(皮球鼓起来了,还可以继续往里面打气,说明什么呢?——空气可以被挤压、被挤紧;气打得多,球的弹性也变好,说明什么?——空气被挤压、被挤紧后,有弹性。)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要随意地使用“为什么”一词来引导探究,特别是中低年级的教学,除非是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或生活经验。如果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许多“为什么”,也应引导学生将不可研究的问题变为可研究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马可连柯曾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科学课要上成科学课,不仅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只有当老师的语言具有了科学性,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