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柔
摘 要: 钱钟书的旧体诗历来受到关注较少,但其诗歌中积淀的渊博的学识和热切的情感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为钱钟书的旧体诗研究成果,对钱钟书旧体诗思想内容中的题材划分作出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试图每一类题材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进行阐释。本文结合前人对钱钟书旧体诗的研究和钱先生本人学术著作中的诗学观加以佐证,以求能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旧体诗,同时更为全面地展现出钱钟书的立体形象,
关键词: 钱钟书 古体诗 题材 形象
钱钟书的旧体诗内涵丰富而意蕴深远,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题材上内容上看,诗中或诉或谈相思之苦,或谈游历之感,或谈家国之情,牵率酬应,俳谐嘲戏,皆为发自肺腑之语。内容覆盖范围极广,信息量丰富。然而较之于学术著作,钱钟书在旧体诗上达到的成就所受到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对钱诗题材上的划分来从全方位理解钱钟书旧体诗的内容,并力求全面塑造出钱钟书的立体形象。本文将钱钟书旧体诗的题材分为以下四类:人伦之情系列,牵率酬应系列,山川游历系列,忧国伤民系列,这四类题材既可独立存在,同时也存在内在联系。本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并力求通过诗歌内容的分门别类来塑造钱钟书先生的学者形象。
一、人伦之情——慈父良夫形象
父母子女,兄弟之爱,手足之情,皆为经年不变的诗歌主题,钱钟书的旧体诗中,此类题材,亦为常见。其中最为亲切感人的是写给妻女的诗。这类诗通常保持了最为原始天然的情感,文字浅白易懂,读来感人至深。《槐聚诗存》中保留了很多钱钟书写给杨绛的诗,如《玉泉山同绛》:
欲息人天籁,都沉车马音。风铃呶忽语,午塔闲无阴。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①
这首诗韵律整齐,节奏舒缓,读来朗朗上口,由景及人,由人及情,字里行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然而诗人却没有陷入凄凄惨惨戚戚的境地,“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最后一句在无奈与哀愁之下,是珍惜当下的乐观,情感朴实,诗有尽而意无穷。除此之外,《槐聚诗存》中还有些贴合生活,颇有趣味的旧体诗,如《赠绛》: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②
钱钟书的情诗写的一向动人,当年杨绛也曾自述,是“他的诗打动了我”。当时钱杨的结合,可谓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郎才女貌,珠联璧合。钱钟书的旧体诗中,也多有描述,而提及情诗,由《赠绛》可见一斑,这首诗虽短小,而意味深长。从生活细节处入手,足以见钱先生的细心而不失妥帖,“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这两句,在动人之余,仍不失戏谑和幽默。当然,钱钟书写给女儿的诗也毫不逊色,如《宁都再梦圆女》“汝岂解吾觅,梦中能再过”、“汝祖盼吾切,如吾念汝多”③。这首律诗,直截了当的表达出了钱钟书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意真情切,平实感人,章法细密,语句平淡而感情格外深切,体现出钱钟书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实的牵挂。在人伦之情一类诗歌中,往往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慈父良夫形象在对他人的诉说中呼之欲出。
二、酬答之作——乱世志士形象
所谓酬答之作,消闲之什,指的是钱钟书与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这被钱钟书认为是“牵率酬应,俳谐嘲戏之篇”。以钱先生的个性来看,牵率酬应,本为无奈之举,却因为渗透当时社会情境和个人感悟,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类作品,或以宏观的时代环境为切入点,由此过渡到自身的境况遭遇,结尾言志,以答亲友。或开篇言志,直抒胸臆,就具体事件聊表观点,气势恢宏,慷慨大气。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可谓是答叔子系列,如《答叔子》:
篇什周旋角两雄,狂言顿觉九州空。一官未必贫能疗,三命何尝诗解穷。试问浮沉群僚底,争如歌啸乱书中。后山嘱望飞腾速,此意硁硁敢苟同。④
这首诗做的极为大气,尤其是“后山嘱望飞腾速,此意硁硁敢苟同。”一句,卒章显志,体现了钱钟书不折不挠的文人气节。再看钱钟书一九四二年所作的《答叔子》:
四劫三灾次第过,华年英气等销磨。世途似砥难防阱,人海无风亦起波。不复小文供润饰,倘能老学补蹉跎。鬓青头白存诗句,卅载重拈为子哦。⑤
这首诗与一九三八年的《答叔子》相比,感情更为浑厚沉稳,当时的中国正陷于水深火热的战争之中,乱世之中,山河破碎,国土沦陷,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四劫三灾”销磨着人的“华年英气”,前途未卜,心境转变,不胜感慨。即使只是酬答之作,也可以从中发掘出使人沉郁雄厚的情感,对答亲友,在最为亲近的人面前才能毫无顾忌的袒露心胸,坦言自己的处境和志向。“鬓青头白存诗句,卅载重拈为子哦。”文人志向,由此可见。
钱钟书的系列酬答之作,多与个人生活相关,情感贴切,感人至深。其中如《山居阴雨得许景渊昆明寄诗》、《吴亚森[忠匡]出纸索书余诗》等都是佳作,钱钟书虽然淡泊名利,性寡交游,但是不免“牵率酬应”,然而酬答之诗,亦可言志,在与他人交游之中,展现出自我的形象——乱世志士。
三、山川游历——域外游子形象
钱钟书的山川游历诗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究其内容也可独立划分为一类题材。钱钟书生于无锡,而人生中的大多时间都远离家乡。羁旅在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皆可成诗。旅居国内,大好河山,心思神往,亦可成诗。留学欧洲期间,钱钟书写出了《牛津公园感秋》:
绿水疏林影静涵,秋容秀野似江南。乡愁触拨干何事,忽向风前皱一潭。
羁旅在外,心系祖国,即使眼前“绿水疏林影静涵”,仍只能想到故乡江南好风光。眼前所见,都是引发乡愁之物。早在一九三四年,钱钟书就写出了《当步出厦门行》“天上何所见,为君试一陈”⑥钱钟书的游历诗,开头写景,由景及人,由人及己,形象地刻画出域外游子的形象。钱钟书最出名的游历诗的是一九三九年的《游雪窦山》:
兹山未识名,目挑心颇许。……江南好山水,残剩不吾与。自我海外归,此石堪共语。便恐人持去,火急命游侶。……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肯倾吐。略似此山然,外勿改其度。……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⑦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钱钟书游历雪窦山的所观所思,语言带着钱钟书一贯的诙谐和幽默,仔细品味则沉痛有余。前几句白描写景,气势磅礴,“江南好山水,残剩不吾与”这一句与时事相系,表达出作者的悲痛,即使是残剩的江南山水,作者依然“便恐人持去,火急命游侣。”祖国山水,一寸不可割离。如今“擘我妻女去”,作者一直做客他乡,离多聚少,实为酷哉。诗歌至此似乎有些萎靡,然而作者重新调整心态,立下“行迈殊未歇,仍拚骨与皮”的豪言。最后一节以瀑布形态自比,表达其“外勿改其度”的志向。结尾“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似作开慰之语,既然前路漫漫,也只能整理行囊奔往远方,虽带几分宽慰,更添几分辛酸。
开头白描山色,以此舒展开来,条理清晰而章法严密,在抒情的同时言志,结尾怅惘远方漫漫路程,余味悠长。钱钟书的山川游历类诗歌,多真实景色的白描,更多心理的刻画,域外游子的特殊身份,赋予他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旧体诗中,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四、忧国伤民——爱国智者形象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之说,斗转星移,朝代更迭,直至今日,诗歌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功能,感时伤世,触之于怀,发而为诗。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提到国家不幸诗家兴,钱钟书生存的年代,社会动乱,烽烟四起,于是,诗歌成为钱钟书表达自身抒情表意的有力工具。就其旧体诗创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忧国伤民题材占据的比例并不大。《槐聚诗存》中鲜有白描家灾国难的内容,而是渗透在人伦之情系列、山川游历系列、酬答系列作品之中,或多或少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社会现状。钱钟书的忧国伤民题材多创作于抗战时期,此时期钱钟书的文章颇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风范,境界更深而优思更广。在这些始终塑造出了一个始终心系祖国的智者形象。如一九三八年写的《哀望》: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⑧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国家虽在,山河破碎,身世浮沉,钱钟书再看那曾经的“江南好山水”,却只有一如庾信哀叹江南的悲哀。再谈《巴黎归国》:
置家枉夺买书钱,明发沧波望渺然。背羡蜗牛移舍易,腹输袋鼠挈儿便。相传复楚能三户,倘及平吴不廿年。拈出江南何物句,梅村心事有同怜。⑨
漫卷诗书,本是古人乔迁的难处,今有钱钟书收拾行囊,负箧曳屣,钱钟书谈“置家”不易,以自身的辗转流离来反衬当时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虽写“梅村心事”,毫无疑问是作者自身的心境。再如四二年的《辛巳除夕》“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竹声”⑩除夕本为举国同庆,张灯结彩的好日子,当时却是“不容灯火,禁绝爆竹声。”这种生活形态,对比反差,令人震惊。钱钟书的忧国伤民类型的旧体诗,气势颇足,更筑家国兴亡时期的悲痛之感,读来更为耐人寻味。而在忧国伤民题材的诗歌之中,作者的爱国请便跃然纸面。对时事的表达和评判实际上体现作者自身的价值观。
结语
钱钟书的旧体诗是其博识的体现,艺术的表达,情感的体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遣词造句,无一不精妙而极具深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身的理解,对繁杂的旧体诗内容进行梳理并划分归类,便于更好的从不同的方面了解钱钟书的旧体诗,每一个系列都烘托出一个独立的钱钟书形象,四者同时又相互贯通,从而对钱钟书有一个更为完整清晰的印象。
注释:
①钱钟书.槐聚诗存·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
②槐聚诗存·序[M].9.
③槐聚诗存·序[M].41.
④钱钟书.槐聚诗存·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4.
⑤槐聚诗存·序[M].75.
⑥槐聚诗存·序[M].3.
⑦槐聚诗存·序[M].39.
⑧钱钟书.槐聚诗存·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1.
⑨槐聚诗存·序[M].23.
⑩槐聚诗存·序[M].66.
参考文献:
[1]钱钟书.槐聚诗存[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3]乐黛云编,龚刚著.爱智者的逍遥[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4]余英时.现代学人与学术[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子谦.论钱钟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论文:
[1]刘永翔.读槐聚诗存[A].蓬山舟影[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張文胜.槐聚诗存》笺注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叶嘉莹.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之评赏[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