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萍
[摘要]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功能不断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参照国内外博物馆成功的教育经验,探索出分层观众、因人施教,精选内容、突出特色,内外结合、优化队伍,方法求变、注重效果等强化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手段,效果显著。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教育功能
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起源与现状
博物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也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对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有如下描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我国最早筹备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是中国历史博物馆, 1912年7月9日成立筹备处,直至1951年5月,才成立群众工作部(简称群工部),有了讲解员;同年,文化部发布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中提出“博物馆的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味着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正式起步。
1912~1949年,我国的博物馆曾隶属于教育部门,许多省博物馆在创办时都定名为教育博物馆,如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就是1939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由此来看,教育功能是我国博物馆功能的本源。
1966年,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手段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全面发展起来。国家文物局印发《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5号)指出:“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鼓励博物馆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的有偿服务活动。”200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与青少年”,选定为本年度“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足见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可与重视。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博物馆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等,其功能不断得到拓展。
靖远县博物馆成立于1978年,由于条件限制多年来主要从事文物征集收藏保护工作,社会教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直到2010年10月全面免费开放以来,才正式设立专门展厅、布置展览、接待参观;设立宣教部并培训讲解员,我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得以逐步实现。
二、县级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强化途径
我国学者李建文等认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基本教育活动,包括主题展示、解说导览、影片播放、博物馆出版物等;第二,辅助教育活动,包括座谈会与研讨会、演讲、庆祝活动、巡回展览、特别展览、咨询服务等;第三,学校教育活动,包括课程设计、学校教育推广、教师培训等。基于上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对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进行了理性思考,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与体会,探索出强化县级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以下途径。
(一)分层观众,因人施教
鉴于博物馆观众的多元化,博物馆的教育、应当分层次因人施教,我国学者们认为,博物馆的观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人数较多,到博物馆的目的主要是“看一看”;第二层数量最多,希望从博物馆学到在书本上或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第三层数量较少,但修养极高,他们是为同古人对话而来。
根据职业工作领域,靖远县博物馆将观众即受教育对象大致分为四层:
第一层:关键层。主要由专家学者、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组成,他们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博物馆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经常与专家学者們请教、邀请专家教授并举办专题讲座及学术交流,以促进和提高我们县级博物馆的专业工作。
第二层:重点层。主要由大中小学学生、儿童等构成。根统计,这部分人员占博物馆观众的绝大多数,他们好奇、兴趣广、求知欲强,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社教工作中我们将展览内容跨越展厅的局限,进入学校教学领域之中;举办多元活泼的推广教育活动,设计适合儿童全身心投入的互动式展览、活动,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多元智能。
第三层:基础层。主要由行政职员、医疗教育等行业的知识分子组成。这部分观众对博物馆知识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稳定性较强。同时,他们往往也是第二层观众的支持者。平时我们也重视与知识分子及家长们的联系,在每次活动中都得到许多支持和帮助。
第四层:普及层。主要由普通的人民群众组成。这部分观众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去博物馆往往有一定的好奇性、偶然性,但对事件或知识的记忆较深刻牢固。这方面我们逐步推进“博物馆送展览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等巡回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精选内容,突出特色
博物馆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是:根据不同层次的观众或教育对象精心选择恰当、有价值、有特色的展览活动内容。靖远县博物馆自2010年10月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在做好基本陈列“靖远历史文物展”的基础上,推出了“庄浪县书画艺术交流展”“范振绪书画作品展”“文物保护知识图片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图片----民族的脊梁图片展”“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图片展”“靖远县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文物保护法知识图解》”图片展等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鲜明现实特点的临时展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内外结合,优化队伍
靖远县博物馆结合自身馆藏文物的类型与特点、根据本地历史文化遗产所属的学科领域及发展方向和现实工作需要,成功举办了《靖远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陶瓷文化的历史追溯及鉴赏》等学术讲座,采取外聘学者专家、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并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招募学校社会志愿者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博物馆研究团队、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知识、更专业的服务。
(四)方法求變,注重效果
靖远县博物馆克服以往仅靠展览、讲解等单一教育形式,逐步推进“博物馆送展览进校园、进乡村、进军营、进企业”等“四进”巡回展、举办“乐知课堂”等活动,经常与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同时,为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需求,设计、编印了《文物保护法规知识宣传折页》《靖远县博物馆馆藏精品宣传折页》、青少年版文物知识读本《博物馆里的奥秘》、少儿版宣传画册《看!靖远县博物馆》等社教教材,编辑出版了《靖远精品文物图录》文博专业图书,开发了三种文创产品,通过实物、照片、图表、模型、标本等形式,丰富陈列展览内容,增强展示的教育效果。
靖远博物馆始终坚持结合教育内容,对于中小学生,制定相应的活动项目,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对于大学生,通过提供专业性的讲解,为他们的艺术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对于学者,通过开放库房,提供珍贵的文物、资料,供他们观摩、学习、鉴赏和研究,拓展、延伸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果。
近年来,靖远县博物馆注重博物馆之间的纵横联系,成功举办了“香怡翰墨——靖远县博物馆馆藏书画走进陇西邀请”“全市博物馆馆际交流图片联展”“陇西县博物馆馆际交流”“景泰县博物馆图片联展”等活动。展览主题鲜明、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展览计划性强,从而实现藏品资源共享,丰富教育内容。并加强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博物馆知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活动,拓展博物馆的教育途径。
三、结语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靖远县博物馆逐渐拓展社教工作思路,强化教育功能,目前已成为靖远县进行重大宣传活动和重要接待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积极关注,社会教育成效和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倪杰.博物馆教育再探——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起[J].中国博物馆,2006,(1).
[2] 侯雁,刘军.论博物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3]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
[4] 王京.1912年至196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9).
[5] 彭玉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背后[N].吉林日报,2008,(6).
[6] 李健文,孟庆金,金淼.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职能演变[J].科普研究,2010,(2).
[7] 王振苹.浅析博物馆教育的对象——观众[J].文物春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