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景观到心象景观之我见

2017-04-17 08:30方大维
丝绸之路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水画

方大维

【摘要】 学习中国山水画,必须认真研究古人之理法与自然之理法,在此基础之上从自然景观上升到心象景观,并彰显艺术家之个性,这是山水画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山水画的学习中,掌握古人之理法要经由临摹途径,而掌握自然之理法要通过写生途径,两者有机结合,将自然之境升华为心象之境才是山水画学习的正确方法,也是画家培养艺术创造精神的要旨。

【关键词】 山水画;古人理法;自然理法;自然景观;心象境界

中國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学科。山水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理论与实践有多远的观点。有的观点侧重于艺术实践重于师古人理法,一贯强调继承而忽视结合生活实践的创造之法;有的观点过分强调彰显个性,追求随意,营造新颖的形式美感,一贯忽视基本的性质、规则、理法,使得作品失去该有的品质;有的观点过分强调如实再现,自然而然忽视了融入艺术家主观创造性构建,使得作品停留于表象层面。中国山水画学习必须懂得古人理法、自然理法、心象理法,画家只有把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融铸于自己的艺术表达之中,才可达到形而上之“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一、传统经典之美

中国山水画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山水画笔墨文化精神与东方哲学,乃至儒、释、道之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传统经典之美是拓展山水画创新的基石。黄宾虹曰:“于传统溯求本原,于未来以求开放。”其意就是说,中国画创新就是要笔墨远追本源,与时俱进。艺术家面向传统的时候,要“会古人之心”,与古人进行对话、交心,从而揣摩优秀作品的意境、气韵与用笔、用墨。艺术家面向自然的时候,有时候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有时候在不断变化的新区域,所面对的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变幻的,如何用自己个性化的视角、个性化的图式、个性化的语言,将自然之景转换为心象之景,将眼前的第一自然转换为心中的第二自然,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人、物、画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历代许多先辈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深入生活。董其昌力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作画”,石涛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所以,山水画创新只有将山水画的笔墨品性扎根于真宗的传统文化命脉之中,同时又能够根植于现代的艺术土壤之中,作品才能保持纯粹的中国文化精神。

二、自然景观之美

自然景观是具有一定美学、科学价值,并具有自然观赏资源所构成的景象,指完全未受到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艺术家眼中之自然景观之美,在于艺术家用自己的眼睛、肌肤、体温、嗅觉、听觉等去亲近自然而体验到特殊的美感,对自然景观之形体、色彩、材质等以观之;对流水声、雷电声、风雨声等以听之。对自然中纷繁多元的景致,听之能令人产生听觉美;嗅之能令人感到嗅觉美;尝之能令人感到味觉美。一句话,艺术家眼中的第一景观——自然景观,能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自然景观是艺术家创作灵感之源泉。石涛画论中有曰:“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予拈诗意以为画意,未有景不随时者。”四季变换,天地无穷,艺术家在将自然之美进行构画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种诗意的体察过程。艺术家要将眼中的自然之景观,通过主观创作从而上升到心象景观。所以,自然景观的美可以为艺术家带来感知与灵性,是创作的基础,艺术家可以通过自然景观中的某些物态形象和意境表现出新的象征意义或象征之美。

自然景观虽是大自然本身的产物,然而“千座山脉难以尽奇,万条江河难以尽秀”,只有具备能引起人们美感属性的自然景观,能使观赏者获得美的那部分景观,才是自然美的代表,才具有自然景观美。

三、心象景观之美

心象景观是艺术家通过自然景观产生灵感从而融入主观思想与个性化感知升华之后的一种形而上的景致。心象即艺术家的心灵迹象,景观却有着比自然景观更为宽泛和多义的深层内涵。心象景观表达艺术家对自然景致、社会人文、人生阅历、人性本真、学养积淀诸多因素的思考,表现艺术家自然再现之上的自然表现的种种情感与思绪,比自然景观更具有浓郁的抽象性。

艺术家在遵循传统山水画基本概念基础之上,师法先贤,面向自然,领悟心化,在领悟古典 “天人合一”的人文与静观之外,更要关注于当下,体验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面对大千世界,在冲突中寻求新的和谐,在遮蔽的风景中敞开人的内心,从而铸就艺术家适合于自身的个性化方式观察世界,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回溯到自然的本源,从中领悟宇宙的永恒秩序,触摸自己的心灵。那么,画家笔下的自然即艺术人格化的自然。

四、自然景观到心象景观的升华

艺术家只有认真汲取经典之美营养,体验自然之美的内涵,升华心象之美的品格,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好的作品要 “心到位”“笔到位”“精到位”,更要“笔墨造型有味道” “语言图式有味道” “意境气息有味道”。中国画讲究“实入虚出”“实处可动人,虚处留余意”,面对自然景观,画家要用真挚的心态、淳朴的笔墨、精炼的表达是主要环节;只要把握好这几个环节,笔墨味道、语言个性、意境气息就将自然呈现,也可以将自然之境升华为心象之境。

心到位,需要一个“真”字。画家面对自然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要从真实真性情出发。只有内心单纯、干净、无尘了才显得真诚,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才能体会到自然的气味、时间、冷暖、生熟、动静,才能用新鲜的笔墨表达自己的新感受。 京剧《梅兰芳》中,秋如白对梅兰芳说:“您活得真,才能演得真。”梅兰芳受益匪浅。“真”就必须具有一份安静而澄净的心灵,只有安静的心灵才能达到一种真挚无尘的境界。笔到位,需要一个“朴”字。石涛有一段提画拔:“今人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他是说画的笔墨与造型,必须有高古、醇正、朴实之意,形式语言还要与时俱进。没有一个高的艺术不是朴的,好的艺术就是返朴归真。当代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先生也说:“笔墨,要追求山乡娃娃气息,泥土气……”山水画笔墨要追求朴拙气息,不能掺杂香水味、胭脂气。笔墨要有堂正气象、端庄气象、庙堂气象。所以,画家要以文养心、养气、养心,使得自己的笔墨脱俗、脱秀、脱尘,这样作品才能达到朴实无华之境。精到位,需要一个“简”字。面对自然,画家要仰观俯察,远取近求,要概括、过滤、提炼、归纳。笔墨语言要精致、简练、文气、朴尘。

笔墨造型有味道,笔墨与造型犹如世上的男人和女人,只有男人不行,只有女人也不行,男人和女人和谐并存,才能够有新生命的诞生。著名画家周京新先生在《感觉无限》里说:“笔墨与造型就象一个人的两条腿,合情合理地生长在一个人身体上,才能迈开步伐,才能走路,才有语言的意义……”写生中,笔只要在宣纸上运行就产生形的痕迹,必须要落笔有形、笔笔有神,这样的笔墨才有意义,这样的造型才有境界。一幅好的作品既是撕成碎片,每一片的笔墨都应该是生动鲜活的,有个性符号的。

语言个性有味道,我们面对自然景观,创新自己的笔墨语言技巧,犹如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总会碰到许多棘手的事情,就看你的应变能力,如果你用自己的智慧、轻松、幽默的语言方式地处理好了,那就是你的社交语言方式。也犹如一个作家对一个真实的自然景致撰写文章,要根据此刻的心境看用记叙文表达,还是散文表达,还是诗歌表达,还是杂文表达。也就是说,看你想写实表达,还是想写意表达,明确了表达方式之后,语言方式自然生发。不过,这也要看你对各类表达方式的驾驭能力怎么样。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云:“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开于手。”也就是说,“道”和“艺”是相对的,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即使有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澎湃的創作激情,如果技巧不够,就不能将思想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换言之,尽管心中已存物的形象,却不能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这便是有道无艺。写生中,笔墨语言是在笔墨运行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在笔墨经营过程中,用心发现、用心探索、用心创造、用心总结、用心积累,日子久了自己的语言库就显得丰富多元了。意境气息有味道,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就像看一个人你呈现的是温柔敦厚,还是温文尔雅,还是机智多变,还是阴险狡诈,人有什么样的气息,人就有什么样的气场,也就有什么样的待遇。艺术家面对自然景观的时候,要用纯净的心灵、纯粹的笔墨,简洁干练的表达,才可以洞见和打开从自然意义向心象意义升华的法门。

当艺术家笔下做到心真、笔朴、精炼,其作品的笔墨、造型、语言、意境就有味道了。必须将“天性”“人性”“画性”融为一体,将经典之美、自然之美、心象之美几个环节处理好,作品的至高境界自然呈现。苏轼说:“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开于手。” 是说画家即使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有丰富深厚的生活沉淀,同时,也要“丘壑在胸”。如果没有描绘丘壑、表达意境的技巧,仍然没有什么艺术可言。中国画的本质是画家对自然本质的体现,对生命本真的体现。忘记小我,融入自然,感应自然,物我合一而发于心源,从而表达富有个性化语言、富有个性化气息的心象之境。所以,要自觉向传统艺术回归,从笔墨与造型回归到精神境界回归,自觉融入自然,通过采集、归纳、整合、积累、运用新的笔墨语言,进而参悟自然,最后达到所谓“由技而进乎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超越时空直指心源的个性化境界。

猜你喜欢
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山水画大观 从隋唐到明清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