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双飞 汪安泰 陈伟钊 王静
【摘要】通过构建“聚徒教学”模式保障体系,并以指导生物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研究活动为实践,注重“聚徒教学”实践活动实施环节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实践证明,“聚徒教学”是大众化教育时代下生物学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一种层次化、递进式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及提升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關键词】聚徒教学 科研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92-02
一、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入口渐大,门槛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多,确实给更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对增强全民素质、提高国民知识能力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但相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当采取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专注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2],尤其地处深圳特区的窗口大学——深圳大学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大众化前提下,注重高等教育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才能在一定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十余年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通过“聚徒教学”模式指导生物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研究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大学生。实践证明,“聚徒教学”是大众化教育时代下的一种有效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二、构建“聚徒教学”保障体系
首先,健全“聚徒教学”的完善教学体系,构建一套有利创新科研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创造性,注重创新和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第二,借助科研平台,形成系统的教学知识体系。生物学专业大学生从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的按部就班模式,过渡到自己找课题、确定科研方向,并在培养班级中形成互相竞争,各研究小组研究兴趣点有交集又有显著差别。第三,以课程模式强调导师的指导作用。刚入校大学生是棵嫩苗,校园环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引导政策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大环境与现行教育体制难以让教师安心于“聚徒教学”,“聚徒教学”课程设置让授课导师必须切实关心和耐心指导学生相关研究课题。
三、注重“聚徒教学”实施过程
“聚徒教学”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是创新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广泛地收集、归纳、整合信息[4]。利用大学四年的课外时间内,训练他们从课外科研小课题从立项、研究、数据整理与分析至发表论文、学术竞赛、学术答辩等全部过程,锻炼自学能力,培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聚徒教学”使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教育实践。
根据项目团队的多年实践经验,“聚徒教学”实施环节的基本模式是:首先,从研究课题设计开始,鼓励学生形成相对固定的科研小组,以小组为单元自设科研课题或申请学校各类竞赛或课外课题,通过立项、课外自主研究、中期报告、论文写作、结题、答辩等各环节的训练,初步了解开展探索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第二步,鼓励学生团队及时总结实验结果,进入有学术价值的探索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提炼自己研究的创新点与科学发现,撰写学术论文。第三步,按学术论文要求,规范论文格式,反复修改论文至投稿。第四步,投稿论文返修,或组织学生团队申请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如“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大学生通过总结、发表自己的论文或参加学术竞赛获奖过程,其动手能力、科研素质、自信心、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以期达到高素质、创新研究型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在教学方式选择方面,授课采用集中讲座或集体辅导为主,特别注重学生团队的个别辅导和交交流,通过建立网络互动交流模式,突破学生实验辅导只能在实验室展开的空间和时间局限。同时,基于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广东省生物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平台,实验中心给予“聚徒教学”学生开通实验室的门禁权限;设立本科生课外研究专属实验室;配置课题所需的所有设备、耗材与药品等。“聚徒教学”学生分组分项目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同时利用实验室监控系统,让学生自我管理与规范实验活动行为。
四、“聚徒教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通过“聚徒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体现了因材实教,实践了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地方性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体系教学模式,在理论和教育模式上具有创新性。通过“聚徒教学”使参与教学过程的本科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从重知识向重素质、从教育单一性向教育多样性的转变。
在“聚徒教学”中,通过大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活动,其中的新发现、新进展进一步促进了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在诸多方面也取得了骄人成绩。指导教师团队以“聚徒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成果在2013年获深圳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从2013年以来,“聚徒教学”班级学生承担国家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21项、深圳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25项、深圳大学大学生挑战杯项目13项,特别是以孙婷、卢彦宏等同学为核心的“深圳大学动物新物种探索与发现团队”获2014年大学生“小平创新科技团队”资助。
“聚徒教学”教学模式实践,学生团队科研项目的推动,促使学生对相关科研成果进行凝练,并取得了瞩目成绩。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聚集在指导教师身边,开展探索研究活动,总结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6篇);参加国际基因工程大赛(IGEM)连续在2014、2015年获得金奖;参加全国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挑战杯”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累进创新奖银奖1项;参加广东省“挑战杯”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因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参与“聚徒教学”活动的学生考研成绩也极为出色,如先后有同学考取或保送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或出国留学。
五、结语
春耕细作,秋获才能颇丰。大学生成才不仅需要土壤与雨露,更需要导师们的精心护养与辛勤劳作!“聚徒教学”模式的实践带动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本科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证明,“聚徒教学”是大众化教育环境下一种层次化、递进式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是提升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在洲,汪发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J].高教探索,2012,(4):11-16.
[2]王龙.大众化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与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3.
[3]邓瑞,余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10):103-105.
[4]俞静,刘志刚.论“聚徒教学"之溯源及其现实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13,(5):122-125.
作者简介:黎双飞(1975.6-),汉族,男,广东深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教学方向为遗传学和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指导。
本项目为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456)、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以产业链为导向的产学研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深圳大学大学生创新发展计划项目“生物技术创业班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资助。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