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銮
(上杭县第二中学,福建 上杭 364200)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有效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素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求知,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认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尝试自主科学探究解答问题。在教学中渗透有关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寻求知识的基础。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学、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要从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锋相对的科学争论、催人泪下的科学事迹、丰富的科学方法、扑朔迷离的科学疑案等都能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物科学史的资料优化课堂,将科学家们的传奇故事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人类红绿色盲症发现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这段生动的故事,通过挖掘这段文字的内涵,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同学们能从人类红绿色盲症发现的过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也为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做准备。或者讲述血友病的例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课堂学习中去寻求答案。这种寓史于教,史教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1]学生要具有一种怀疑精神,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轻信盲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多思而促多疑、多疑而促多问、多问而促多知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让学生追寻科学家艰难曲折的足迹,从中领悟到科学家勇于怀疑、批判的思想,培养他们不媚权威、勇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如在学习《遗传与进化》时,讲述袁隆平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孟德尔热情投身于科学的研究,精心地选择实验材料、精心地设计实验方法,一丝不苟地记录、整理数据,精确地统计分析,敢于挑战传统观点,经过长达八年的勤奋努力,终于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曾经怀疑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因为自己所做的实验中没有取得类似的结果。于是他利用果蝇做了大量的实验,发挥想象、敢于大胆质疑、勤奋实践,经过严谨的实验探究,实验结果不仅确证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还得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达尔文一开始也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且是神创造的,后来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叙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让学生总结这些科学家所运用的多种研究方法,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科学家们的这些科学素质,正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发挥想象、大胆质疑,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勤奋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生物学概念要经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能力的形成以概念为基础,思维也通过概念的形成而展开。[2]教材中的许多概念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生物科学发展史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通过生物学科学史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从而形成科学的观念,提升生物学科学素养。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关于“酶的本质”时,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充分利用资料中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有助于学生体会到科学概念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变化发展的,加深对“酶的本质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史实或死记硬背概念,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索之路”,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探索者的角色转变,帮助学生理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的事实。通过生物发展史探索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学生自然得出酶概念的实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发展、完善的过程。
通过生物科学史经典实验的教学,让学生会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去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会尝试用实验去证实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预期,层层递进,提示学生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误差等,然后请学生介绍实验设计,对其方案进行讨论,对不认可之处进行质疑,提出完善的方案;并与科学家所做实验相比较,哪些实验设计与科学家的是相似的,哪些实验设计是自己创新的等,让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就能有所创新,就能尝试自主探究解释生产生活现象,从而体验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思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科学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了科学思维。其实其他的生物史例大致也是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酶的发现史等。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加强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渗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求知。生物科学史的有效学习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并勇于创新,让学生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徐江平.让生物科学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J].生物学通报,2010(11).
[2]程海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5(18).
[3]傅海香.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J].生物学教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