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海
(莆田第一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起构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也可以作为当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理论借鉴。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内涵是“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三件事情,教学做必须合一,先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才是真学;而教学做是教学的三个方面,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做必须是真做,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含有实践的内涵,并没有否定书本上知识的价值,而是强调做是教与学的基础,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做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是相对的,根本意思是对个人主体的尊重及个人潜能的发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自主,学生需要学什么,怎么学,未来从事何种职业,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只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做合一”理论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充分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是先生教学生学,学生只是接受式学习,慢慢就成为“装知识的容器”,没有丝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退。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强调先生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学生的学法来思考自己的教法,将两者联系起来,开展民主对话,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但由于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陶行知提出在学习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只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方法来确定教学策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知识可以传授,可以死记硬背,而良好的品行不是靠记忆,而是靠自己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中感悟。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进行德育的净化及养成教育,设计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重构及品行的内化。
建立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可以看出陶行知对“行—知—行”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更可以看出他对“行”的重视。因此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力度,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良好品行的养成。特别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避免眼高手低,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舞台,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及“参与式”德育工作新思路。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教书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领导和指导,一是根据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其健康成长;二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要组织、实施、管理和调控好各方面要素,起到领导作用;三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共同体,“教”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学”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活学,要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来;“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学习,边教边学,提高自己的育人本领,做到教学相长。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知识,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中的问题,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性课程。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对该课程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作业一题又一题,考卷一份又一份,重复而机械地练习,仍然是现在学科教学的主流模式,学生出现了刷题多反思少、听课多应用少的现象,教师生怕讲得不全、不深,于是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学生学习被动,毫无乐趣。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上师生平等、民主对话,学生主动学习,做到教学做合一。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实践体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种以做为中心的学习,目标明确、有效,学生兴趣浓厚、主动学习、真学;教师的教也是以做为中心,在学生做的过程中观察,引导学生如何做、如何学,从传统的教书到现在的教学,这样就容易做到学生“想学、肯学、坚持学”,效果显著,成功率高。比如要教学生学会烹饪,如果是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记住烹饪的基本流程、原理,而没有亲自体验,这样学生只知道烹饪,而不会烹饪。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寒假布置学生回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人学会烹饪一道菜,并拍成视频带到学校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基本流程、原理,探究原料、火候、添加顺序、添加量等,对菜的品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做菜中用到哪些学科的知识,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体会很深,收获很大,甚至有些家长也参与进行指导,有利于增强孩子和家长的情感。
“教学做合一”理论不仅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而且对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有借鉴意义。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让学生融入大自然,到户外去考察,体验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录、联想,最后学生写出来一篇篇富有想象力、有血有肉的好作文。做中学、做中教,教学互动,教学做合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主动学习。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独特育人魅力。可以说不同的学生个体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是活生生的教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育人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尽量避免周围环境的干扰。依据 “教学做合一”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发一些生活类资源,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比如户外生存能力拓展、垃圾处理、污水重复利用、环境保护、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研究及病虫害防治等;基于时代发展的特征,开发一些科技类资源,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及创新能力,比如3D打印技术应用、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古建筑研究、桥梁设计、装潢装饰设计等;围绕学生行为习惯及社会热点问题,开发一些德育类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及社交能力,比如电子书的利弊、游戏化学习的前景、空巢老人的关爱、地域文化的传承、职业生涯规划等。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也要做到教学做合一,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综合应用几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做到有效教学。
(三)拓宽德育工作新思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仍采取说教的形式,因此要拓宽德育工作新思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育人特点,开发一些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追求真理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进行学科教材的综合化开发时融入德育思想,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其次是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要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第三是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做到“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使之能思;双手解放,使之能干;眼睛解放,使之能看;嘴巴解放,使之能讲;空间解放,使之接触广泛;时间解放,使之学习自由。因此,要避免德育工作形式化,就必须开发优质的德育课程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爱的教育、人格教育、法纪教育、爱国教育、民主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徐莹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金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