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用”须打通四“关”
——小学语文语用型阅读教学冷思考

2017-04-15 15:04杨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体意识

杨展

(霞浦县牙城中心小学,福建霞浦355102)

高效“语用”须打通四“关”
——小学语文语用型阅读教学冷思考

杨展

(霞浦县牙城中心小学,福建霞浦355102)

“语用”教学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热点,然而在语用教学探索实践过程中,目标确定泛化,训练内容孤立化,文体意识模糊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认为可从核心价值的精准定位,生动情境的创设,文体意识的渗透,言意互转的实现这四个方面着手,使语用教学更为高效。

高效“语用”;核心价值;情境创设;文体意识;言意互转

“语言文字运用”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词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也指明了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发力。

基于上述理念,语文教学大有走出把阅读课上成“政治课”“分析课”的泥潭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其它形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语用教学也见诸于语文阅读课堂。表现在:认识不当,将语言文字运用等同于“语言文字训练”甚至是课堂练笔;急功近利,语用教学机械化,为写而写,将语文学科人文与工具之统一抛诸脑后;思考不周,脱离文本,语用教学形式单一,割裂听说读写的整合与联系;拿捏失准,对学生特点、学段目标把握不到位将语用教学视为文体知识传授,对学生特点、学段把握不到位等。

通过对“语用”阅读教学问题的分析思考,笔者认为追求高效语用可以从四方面入手,需打通“四关”:

一、精准定位,聚焦核心价值

有许多教师深知,某种程度上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那么,教什么及如何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点,这就涉及到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力及教师对学生特点、学段目标的掌控能力了。诚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发掘,而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1]

例如苏教版十二册课文《水》,教材将其编入“人与自然”的主题单元。课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村子里极度缺水的情况,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勺水冲凉的舒服,文字间流淌着对水的渴望与珍爱。通过文本细读,笔者发现课文还可以深挖出许多价值点,如:涵咏揣摩准确的用词;学习如何通过典型事例表达情感;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感受急切的“饿”水之情与隽永的慈母之爱;学习“一勺水冲凉”那样,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细致的刻画。这些都是可教点,都具有教学价值。这时来考虑“教什么”“教多少”,从构建高效的“语用教学”角度看,教学目标定位就要集中、明确,文本核心价值要凸显。那么,核心价值点确立就要符合这几个要求包括:须是典型的语言文字现象,蕴含一定语言规律,这些语言现象便于学生语言实践,达到触类旁通;与学段目标相对应,能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体现的是语文的,而非其他学科的东西,但同时态度、习惯、情感、审美等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暗含其中。

基于这些考量,教师就可以确定本课的核心语用教学点是:通过朗读、想象、讨论、品评等语言实践活动领悟文本细腻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

二、精心渲染,创设生动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情境”历来受重视。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并作为鉴赏诗词作品的重要标准,在《人间词话》36则中,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通俗地讲,笔者以为有“境”则“不隔”,无境则“隔”。将其引申之,高效的语用教学,生动的情境必定是其显著特点。情境生动的教学,更易于激发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共鸣点、专注点,达到“不隔”,反之则难以实现。毕竟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人们多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了语言丰富的感情。语用教学绕不开“语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借此进行“语用”实践,使得文本的内容、情感、语言形象等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汇贯通。这样学生将“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2]在此基础上的语言重构、创生必定是高品质的。

例如:五年级课文《黄山奇松》。这是篇写景散文,课文文质兼美。黄山松之奇对许多孩子来说未必都体验过。因此,通过音乐、画面的呈现,更快地帮助学生架起想像、联想的桥梁,调动学生相类似的形象记忆,对于引导学生入境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教学本课时,教师在舒缓抒情的音乐声中,利用多媒体再现了黄山奇松的美丽景象,让学生欣赏并初步交流感受。接着,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什么地方写得特别?作者怎样写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学生交流后,通过语言叙述,启发学生聚焦本段中的省略号,想象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用文字或绘画再现。

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情绪状态始终处于兴奋点,在文字、画面、乐曲交汇的世界里入迷、陶醉了。通过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丰富的语言形象,学生获得的体验有丰富的表象支撑,以此进行仿写,将客观物象纳入已有知识情感的系统中,从而实现了高效的语用教学。

三、精妙渗透,把握文体特征

笔者这里谈文体,不是指枯燥的讲文体知识,而是指在语用教学中,要适当渗透文体意识。这种渗透“应是飞鸿踏雪泥”。高效的“语用”教学必须注重文体意识渗透,原因在于:

首先,从文体意识的内涵看,潜在的文体意识能把读者的阅读“纳入规划”,给它以可知形式,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减少复杂性,使读者严格按照文本原意来“阅读”。[3]文体意识能促成学生自觉对不同文体内部观照、熟练把握并产生独特感受。显而易见,文体意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是有重要影响的,甚至可以视之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尺之一。

其次,小学课本的选文类型众多,散文、诗歌、古典名著、寓言、神话等皆有之,某种程度上讲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既能使文本功能最优化;亦能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作品的阅读、感悟、积累逐步运用内部语言将对文本的理解同化并建构起与文体相关的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最后,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于感受母语丰厚内涵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性的东西。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对文体的深层次内容有所把握,就更易于学生获得对言语规律的认识,从而提升“语用”学习的效率。

那么,如何恰当渗透文体意识呢?以教学苏教版七册课文《开天辟地》为例。教学时先出现“天”和“立”字形演变,引发学生想象;接着,梳理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神话的夸张和想象;然后,课件呈现不同国家创世神话,引导学生横向对比,感受创世神话的特点及所蕴含人类的朴素情感、意识;进而,借助课件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教师语言叙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亲历”体会《开天辟地》神话产生的过程;最后,串联其他神话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样的教学,是基于《开天辟地》是篇创世神话,它通过“口耳相授”得以流传,叙事结构简单,语言富于夸张和想象等特点来实施的。以此类推,散文要紧扣主旨,小说须品析人物塑造,诗歌启迪想象思维,寓言则关注叙事说理。渗透文体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文体意识,教学设计能凸显文本核心价值,善于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其次要求不拘泥于文本,课堂教学有开阔的视野,注重同“类”文本的创造性处理,课堂力求整合,张弛有度。通过精准、大气的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文体意识。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就会有意针对不同文体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适时评估、调整学习策略。高效“语用”就能得以实现。

四、精引导,架设言意互转的桥梁

于永正老师指出:文章一旦成了“课文”,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4]诚如于老师所述,高效的“语用”教学,必定要建构言意互转的桥梁。因为,“语用”教学并不是“唯语用”或是“单一语用”,而是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新的语言现象、规律进行重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

这样的言意互转,言意共生,要求教师能整体关照,以语言学习为抓手,画圆圈,教学时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精心设计问题。

如:苏教版十二册课文《水》的教学。在理解课文,疏通字词的基础上,以“作者怎样写出一勺水冲凉带来的舒服感受的”这个问题为引子,抓关键词句,如三个“滑过”,“像一条小溪流”等,聚焦文本细腻的表达。而后,让学生尝试仿造“一勺水冲凉”这个片段的写法对课文“用雨水洗澡”的片段进行细腻的刻画。在交流赏评后,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独特表达的认识,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也像“一勺水冲凉”那样进行细腻刻画呢?学生就针对特殊表达背后的特殊情感作出精彩发言,如:“雨水洗澡,水量多有的会浪费了,而‘一勺水冲凉,一滴都没有剩’这样的细腻描写更能显出“饿”的刻骨铭心,显出水的珍贵,让我们这些不缺水的人也有了共鸣”等。教师耐心倾听,进行相应点评,引导学生不断向文本深处漫溯。

这样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立足文本,同时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二次的加工、创造,完成言语能力的内化重构。促使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淀运用语言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其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因此,这样语用教学以“言”切入,又注重“意”之熏陶,在言意共生间实现高效。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现代教育强调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更要求语文教师要从上述四个方面建构高效的语用教学。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考量亦是如此。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提出“学会学习”这一大素养。在这一背景下,语用型教学唯有追求高效,增强目标意识、文体意识,增强文本细读功力,精准把握文本特色和语用内涵,调动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带动审美、习惯与态度、价值观等共通共融,才能使语用教学在核心素养花园中呈现满园芬芳。

[1]薛法根.备课,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0(27).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14:58.

[3]张廷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2(5).

[4]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A].李少萍.见证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名课名主张[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36.

G623.2

A

1673-9884(2017)05-0021-03

2017-04-16

杨展,男,霞浦县牙城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