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飞,程芙蓉
浅析当下传统手工艺流变趋势
潘鸿飞1,程芙蓉2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安徽 阜阳,236031;2.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2360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民间手工艺面临着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流变延续和演进等诸多问题。本文从当下传统手工艺流变现象,分析当下传统手工艺流变趋势和未来走向,为保护传统手工艺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与实践思路。
流变;文化;审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不断被挖掘,其产品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看,作为极为出色的工艺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延续,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流变和延革。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产品功用和审美提出了不同诉求,从而形成传统手工艺的流变。“他们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生产出来,而是借助于他力生产出来的。”[1]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流变,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规律。
传统手工艺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他们为社会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传统制度下的手工艺属于民众生产和生活所需品,一般用于等值交换,满足家庭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没有商品属性。因此,手工艺的商业发展是不健全的,一旦手工艺的商品性出现,其生产劣势就会充分彰显出来,发展路径就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流向,因而商品化发展是其必然趋势。
(一)国家政策的提倡和引导使手工艺产品的价值和社会属性逐渐显现
现代传统工艺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名片,是出口创汇的产业,在当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支撑和扶持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的边缘化发生了改变。其一,现代手工艺从业者被誉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受到社会尊重。其二,传统手工艺产品是绿色环保、地方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三,产品在市场中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他们致富脱贫的手段。其四,过去的个体、封闭的经营模式已与现代社会无法适应。手工艺者为了维护技艺的信誉,纷纷建立行业协会和制度以保证他们的利益。因此,生产加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公司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二)教育的推动,使手工艺进入专业发展的道路
由于国家和地方的重视,高校纷纷设立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以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实用人才。从艺术教育设置和专业发展的角度讲,注重吸收传统手工艺的艺术营养,培养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设计师已成为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宗旨;从设计师和从业者的个人发展追求角度讲,民间工艺是极具特色和个性的设计元素,是设计师提高自身技能和设计理念,提升产品竞争力较好的路径。
随着专业设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业者的加入,手工艺制作被赋予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其民族特色、审美价值逐渐被昭示出来。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下中国手工艺的趋向。
(三)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看,传统手工技艺者与艺术工作者,各自有其发展的主向,但总是若即若离,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化群体
传统手工艺者的劳作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文化的内容就位居其后了。现代社会对艺术与技艺的要求是不同的,其产业形式和文化内涵存在着本质的差异,现代手工艺在生产过程中被赋予了文化、智慧、情感、人格,同时又具有使用属性。专业素养的人才操守使得技艺逐渐与艺术分离,逐渐形成自己的群落,成了两种类型的社会职业,其社会地位被重新确立。因此,手工艺在提升文化主体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了一个新兴的专业化产业。
由于传统社会对商业的抑制,手工艺的发展很不健全而且发展非常慢,一直游走在主流文化的边缘,很难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但其是生活和劳作的需要,作用无法替代。而当下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间工艺已远离我们的生活。“当代文化的发展,生产方式改变,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发生变化,封闭的、落后的、狭隘的文化和缺乏竞争力的文化,都将被消费者遗忘。”[2]民间手工艺遇到发展的瓶颈。国家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遗失带来的危害,拯救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对传统手工发展重视程度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台一系列传统手工艺保护政策和法规,传统手工艺回归主流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融合力、较强传播力和被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
(一)传统手工艺产业处于弱势,主流文化范畴中的边缘窘境将改变
一方面是社会的因素。传统的手工艺从业者凭借自己的产品的质量在社会中谋求生活,忽略了文化的价值,他们依托市场的供需进行产业调整。由于管理松散,很难关注消费群体的文化诉求,无法出现在主流文化中,也难以融入高雅艺术当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意识到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以及手工艺存在的意义,体验到民间工艺是现代文化构建的基础,其独有的艺术品格和人性温情,是人类丰厚的文化遗产。从这种意义上说,边缘化的传统手工艺无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觉。
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因素。传统手工艺所具有的文化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传统的观念中,手工艺是雕虫小技,游离主流文化,被排除在所谓精英文化的范畴之外,手工艺者在作坊或工场劳作过程中,多是迎合人们的需求,他们很少有自己的创作主张。即使手工器物让世人赞赏,也只是在乎物的本身,很少关注其背后的价值。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国力的强大,手工艺赋予具有振兴民族文化、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受到社会的尊敬和推崇,传统手工艺逐渐被主流文化关注。其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上升到民族素养的层面。
(二)由于国民意识的提升,传统工艺的文化引领趋于日渐彰显
当下人们已经清醒的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信息交流、文化交往消解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特色同化趋势明显,这与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相背离。从民族文化存亡角度来审视传统手艺,当今各家都在力求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发掘民族文化,关注地方传统产业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获得了新的生命。一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将主要依靠国家保护以维持人类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的过程。”[3]民间工艺是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传统文化的基因,是被同化的隔离墙,因此保护传统手工艺,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三)具有传统文化含量的手工艺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实现了技艺和文化体系的完善
观念的改变,制度的保障,传统工艺遇到千年的发展良机。传统手工艺产品极具地方特性,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不谋而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经济发展关系似乎更为密切。现代手工艺以民族文化为元素的工艺产品,是技巧与艺术的结合,具有较高文化价值,被视为当地文化象征和文化品牌,被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地域礼品和消费品等。传统手工艺正成为地方政府脱贫致富,提升民众福祉的首选,因此传统手工艺成为最具产业潜力的行业之一。
传统手工产品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其成长源于民俗、民风的沃土,融民族精神、民俗情感和创造力为一体。其精湛技艺,伴随着社会进步而世代相传,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形态,都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依托和使用价值,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非游离于审美之外。
(一)使用美
中国传统工艺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用,“置物但取适用”是器物制作的前提,而美的理念始终贯彻在功能的结构之中。不合实用功能的器物,即使器形精巧,也产生不了让人愉悦的美感。
从传统手工的发展历程看,其源于生活的需要,他们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在交易过程中,其产品的质量和品相决定着从业者的劳动的认可,他们会对产品进行挑选,这促使了手工艺从实用到审美、从物质到精神的流变。因此技艺高超的手工艺者,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技艺以及提升自身素养而完成的。他们不仅对制作的要求极高,而且关注每个细节的处理和使用的便利。自然地将审美融入功用之中,质感与装饰都呈现出精美绝伦的美感。例如,我国建筑的重要结构之一窗栏,古代人对于窗棂结构非常考究,体现窗棂构造的匠心。借景是中国人在营造技艺中的智慧,美好的景物都可囊括于方寸之间,符合功用和审美的要求。传统的窗如同镶在墙上的一幅幅画,即可装饰室内,亦可巧取屋外风景。除了采光与通风的功用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在实用中体现了无与伦比的灵动之美。
生活离不开美的创造,生活的快乐是建立在美好的情趣中,美好的器物让人身心愉悦,其实质就是使用美。当下社会提倡生活艺术化,所谓生活艺术化,其实就是在设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把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结合越精巧,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与趣味,并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被推广。
(二)趣味美
造物在满足生活需要实用功能以外,也有美的需求和精神要求,两者兼有是器物的至高境界。造物的主要功用是实用,实用生产是器物制作的主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用即是美。手工艺者在制作中力求达到这样的水准,赋予器物美的品味,让人在使用中体验愉悦。优秀的手工艺品是依据习惯、风俗、情趣等因素制作出来的,综合体提炼才能彰显技艺和智慧。以茶器为例,饮茶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占有重要的内容,茶不仅是饮品,已进入情趣与意趣的境界。于是在讲究茶叶、水质的同时,更注重茶具的选择。因此中国人在“品”茶的过程中,领略生活的感受,品味人生的哲理。因此茶成为民俗文化的体现,成为审美“雅”的风尚。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滞后的生产关系被取代,传统工艺发展中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生产方式得到改进,机器化生产代替手工或半手工。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传统工艺又赋予了文化、环保、时尚等文化属性,并与当下发展保持和谐同步,成为现代时尚产品。
(一)环保和谐可持续
人类因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提升劳动效率,同时过度消耗资源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中国文人对与手工技艺制品的审美评判,“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传统手工技艺,很大程度上符合自然造物规律,传统手工艺利用当地资源,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符合人类发展方向。
其次,传统工艺包含了器物与空间、器物与材质、器物与人的关系。因此,文震享认为“随瓶制置大小倭几之上,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堂屋宜大,书室宜小,贵铜瓦,贱金银,忌成对。”[4]这样的环境空间符合人的感性需要,材料的特质也构成了审美的内容之一。传统手工艺具有的人性化、个性化,其特有的人性和文化温情,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而现代工业品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这种生活需求,经济学家曾经分析论证,大量工业化的生产与消费导致资源极度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恶果。英国学者E.F舒马赫认为,现代的发展应寻求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新的生产方式以人为主要资源,发展人性的中间技术。他的“中间技术”理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推广,并且适用于非发达国家,利用本土资源和人力优势,解决失业问题,以让所有人都摆脱贫困为目的。他提出开发手脑并用的生产力,大力发展地方文化资源,在既环保又节能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E.F.舒马赫的理论在当前发展中国家得到印证[5]。
(二)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会使本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6]回顾手工技艺传承历程,手工技艺承载了诸多内容,手工技艺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其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的进步,因此,技艺中的手工劳动有了特别的意义。手工技艺的保存,是民族文化的保留形态。其本身的物质功能已超越物质之外的文化属性。
(三)规模化发展
手工艺曾经是重要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手工艺不再是主要的生产力,因为制造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不成规模。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工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所替代,工业化程度越高,手工技艺制作的物品越来越少,手工劳作离人们的生活也就越远。传统手工艺希缺,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越得到彰显,因此,传统手工艺要摆脱传统生产模式,必须壮大规模,形成产业、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必须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色,这是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最佳路境之一。
传统手工艺具有民族、民俗特征的文化特征,是时下人们改变现代精神世界贫乏、发掘内心世界、培养心性感悟的优质实物。从现代人们对传统手工艺认知趋势看,具有手工含量的产品,将是高贵物品的象征,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现代手工艺从生产力转变为艺术创作力,顺应了时代发展诉求,其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当今时代,对民间工艺的流变趋势研究,可以预测其发展方向,为民间工艺的健康发展铺路。
[1]柳宗悦.工艺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
[2]吕品田.必要的张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57.
[3]郭艺.留住手艺---手工业的活态保护研究[M].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4]文震享.长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386.
[5]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20.
J528
A
1672-4437(2017)02-0081-04
2017-03-0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5A725)。
潘鸿飞(1966-),男,安徽利辛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绘画艺术;程芙蓉(1968-),女,安徽利辛人,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