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乔,卞香雨, 徐 灵, 王 斌
高校在校史校情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刘 乔,卞香雨, 徐 灵, 王 斌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 246052)
当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在校史校情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挖掘整合资源,开发隐性课程,多方位“立体化”开展活动,让大学生不断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史;校情;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高校青年学子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对于高校而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照本宣科,硬性灌输说教,而要注重寻找源头活水,求诸于内,充分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脚下,面向未来,以史为鉴,以史为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史校情教育之中。
(一)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从经济到文化等诸多方面开始走出去,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塑造和提升中国文化魅力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当其时。
(二)价值观念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容易受到新鲜的事物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非理性、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炫耀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逐渐被一些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和信奉。在这些不健康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勤劳、诚信、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奖、助学金,背弃诚信,不择手段;有的不切实际炫耀攀比,甚至通过网络借贷等手段购买奢侈品,引发恶性事件;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看不到自立自强的积极一面;有的鄙视劳动,贪图享乐,价值观念严重扭曲;有的虽然学业优秀,但毫无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和公德精神。这些现象的蔓延不仅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而且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三)互联网自媒体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依赖于官方的、精英的、传统的信息发布媒介,进而转向非官方、草根及自媒体。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发布者。海量信息裹挟着各种杂乱的价值观念,随时可如海啸一般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宗教主义借助特殊事件进行有目的片面宣传,煽动不明真相的青年学生做出过激举动,引发校园或社会骚动,造成恶劣的负面效应。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让青年学子不断增强科学理性意识和爱国法治情怀,既积极参与社会的改革实践,又注意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根植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土壤上的花朵。结合校史校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最接地气的教育方式。
(一)立足校园,面孔亲切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校情校史是凝聚在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大学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学文化的塑造。它犹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史诗”,其中必然包含了诸多先辈们创业守业,为国为民,爱岗奉献,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等方面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高校校友,他们的音容笑貌能够通过校史校情教育中档案资料的展示得以再现、温故、触摸。“亲其师,信其道”,立足校园,面孔亲切,传道才易。
(二)凡中不凡,感染力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史校情教育的契机,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校史校情教育中的人和事,在身边,接地气,可敬可学,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事。他们的努力与成功,他们的精神与荣耀,平凡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也完全能够达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花。所以,高校利用校史校情中的人与故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践行。
高校在校史校情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从隐性课程入手,多方位“立体化”开展。
(一)体验式的“看与听”
校史校情有着丰富的题材和内容,要善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去挖掘,去发现,去传播,去渗透。“看”,是指高校利用校史展览馆、校史图片展、校史纪录片等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眼睛”行动,让学生通过具体鲜明的画面,触摸历史,感受真实。“听”,是指开设一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史校情讲座,尽可能地搜集历史音像资料,尽可能地邀请杰出校友,让他们自己现身说法,通过耳濡目染,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力量,故事的激励意义,向优秀校友学习看齐,从而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参与式的“说和写”
校史校情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有深刻的体验。“说”,是指举办一些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校情校史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动口,通过自己的声音感受学校发展变迁的来之不易,感受历史人物的艰辛曲折,感受校友们伟大的人格精神,感受人文积淀的薪火相传。“写”,是指开展一些激励青年大学生树立良好“学风、班风、校风”和独立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征文比赛,让学生在写作中领悟国家与社会,领悟真谛与信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奉献社会的向往。
(三)践行式的“做和行”
通过校史校情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其最终目的在于践行。知易行难,如何克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需要高校创新教育形式和工作方法,让学生乐于做,敢于做。“做和行”,是指开展具体的特色活动,让学生不但对校史校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有所“知”,更要有所“行”。通过身边小事、创先争优、社会实践、表彰优秀学子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传播到更多领域。
(一)做好资源整合,挖掘时代意义
校史校情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教材。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把校史、校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系统分类,需要完善的要及时补充相关信息资源,确保系统性。比如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挖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许多高校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爱国校友们不愿做亡国奴,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艰难辗转异地办学,其爱国精神可歌可泣。从精神追求的角度挖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社会理想,“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被绝大多数人认可。要善于收集、整合高校校史校情中,追求学术自由的校友前辈们的小故事,平等待人的身边小事等等。从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挖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许多校友均有他们的励志故事。成长与成才、利益与道义、成功与成名,他们在复杂形势中的抉择,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高校要利用好各类典型案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史校情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明确的指向,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开发隐性课程 ,寓教于“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教育”[3]。校史校情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通过文化建设和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化为实践的不竭动力、行动的永恒指南。一方面,高校要丰富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物质文化载体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不言”的展示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如凝聚着文化精神的校史展览室、校史名人雕像、校风校训石、校园文物等等,均有此功能。笔者发现一些高校虽有悠久的历史和可歌可泣的发展历程,但观其校园,没有校史展览室,没有名人雕像,有故事却没有“说”好故事,这是物质文化载体建设缺失的表现。另外一方面,高校也要善于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熏陶。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兴趣性和认同性特点,学生参与度较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行结合”的第一站,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与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高校在校史校情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立足实际抢占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体现。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校史校情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通过鲜明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寓教于乐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手段、长效有力的机制,让当代大学生不断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6) [2016-1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63872.html.
[3]靳玉军.高校应利用隐性课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2):153-154.
G641
A
1672-4437(2017)02-0012-03
2016-12-23
刘乔(1980- ),男,安徽桐城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批评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