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莉, 朱 丽, 王西涛
试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林 莉, 朱 丽, 王西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我国农村正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国家旅游局适时提出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主题,这对于蓬勃发展的乡村多元化经济来说是福音和机遇。要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事业,主要在于提高经营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其职业能力培训。
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农耕文化;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乡村旅游已经占全国出游总量的1/3以上。游客每年到国内各乡村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三亿,旅游收入也超过400亿元人民币[1]。据统计,内地所有省份中都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总量已经达到500多家,并且覆盖了各种业态的农业旅游形式。每年的节假日,全国城市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到乡村旅游。在每个节日中,乡村旅游的人次约有6500万,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我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人们的休闲放松、参与体验等为目的,以远离城市的乡村为目的地,获取乡村自然和人文体验过程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乡村旅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农村乡村的风光和相关农耕文化活动;乡村旅游面对的客户群是城市的居民;乡村旅游的目的是满足城市居民或其他旅游者对回归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的需求。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古村古镇类、乡村民俗类、休闲娱乐类、乡村土特产类、农业生产类和乡村风光类。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乡村资源丰富,乡村景观更是丰富多彩。在现代旅游产业中,乡村旅游是一个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产生的动因有三个:一是受到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影响;二是国内外游客的大量需求;三是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自身也拥有着丰富的价值:1.健康价值。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和居住,很多人希望通过参加乡村旅游活动来回归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获得身心放松。2.教育价值。在城市中生活和生长的孩子,对于农村生活、农村劳动、农作物生长、大自然的原生态都非常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就会产生通过乡村旅游来学习农耕知识、陶冶情操、增加对乡村的了解。3.怀旧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年纪较大的一辈人普遍有一种怀旧心理。在怀旧心理当中,包括了“知青情结”、“家乡情结”、“右派情结”、“战友情结”等心理状态。4.交往价值。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获得尊重、社会地位以及明确的归属感,而乡村旅游是人们实现社会交往满足其社会心理需求的理想方式之一[2]。5.自我实现价值。人人都有被尊重、被承认、被注意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往往产生巨大的动力,驱使人们去表现和实现。旅游是满足人们这一心理愿望的理想形式之一。旅游是一个特殊的休闲环境,在这个氛围里,旅游者可以不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约束,实现自我个性的发挥。6.复合价值。乡村旅游具有价值的复合性,很多游客到乡村旅游既有追求放松的需求,又有怀旧或者交往的目的。
我国政府曾在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着力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就是有序地推进“农民的城镇化”,我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将为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新农村繁荣和富裕的重要举措[3]。
作为旅游专业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对乡村旅游还存在着一个再认识过程:1.增强乡村旅游的科学认知。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阶段,乡村旅游的内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乡村旅游是指以新型农村城镇化和产业经济统筹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乡村独特的农耕文化为内容、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风土人情为交集、集乡村旅游的原生态、强体验、高休闲为一体且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农村需求的一种特色旅游形式。2.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一方面,有利于建设新型城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经济扶贫功能,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佳方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基础的理想选择。另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吸引城市居民、资金、信息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视野的开阔、农民就业面的扩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4]。3.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这些古村落环境,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决不能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而肆意破坏当地的古村落人文环境。此外,还要注意人与村落、人与乡村文化以及三农问题的和谐发展。应该说,古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4]。
(一)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内涵
乡村旅游经济要持续深入发展,关键在于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化人才。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化人才奇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旅游职业教育应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政府和相关院校要加大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经济教育力度,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准备工作,协助乡村旅游地农民从传统农业劳作者向乡村旅游经济经营者转型,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内涵。1.引导农民再就业。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不充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可以让农民在不离开乡土的情况下再就业。例如,在节假日开展的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保证了农民在农闲时节能够获取收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的社会隐患。2.培养农民审美观。旅游景观应该是美的空间展示。普通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者转型为新型产业的创造者,跨度实在太大,农民本身的文化及审美素质与经营乡村旅游经济所需的素质差异过大[5]。3.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让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地结合,提高了产业层次,衍生了产业附加值[6]。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销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有效协调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4.改善农村新环境。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及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城镇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道路改善、住房改造、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从而使游客客观上享受到城镇化生活方式。
(二)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特色化发展
我国近几年的旅游休闲绿皮书统计表明,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提高新型农民的收入、增加就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相关素质等都有积极引导作用。乡村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丰富多彩,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高地。而乡村旅游要想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就必须集思广益,不断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精品。
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特色化发展,必须做到:1.产品差异化。同一地域内同一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扎堆而上,必然导致竞争加剧,进而缩短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因此,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重复性开发建设,要差异化发展。2.活动参与化。在开发乡村旅游活动时,加强游客参与度和体验度高的内容。现代社会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所以对于乡村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当多开发与农业劳动相关的活动,并注意活动的体验过程,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感受。3.发展和谐化。发展乡村旅游要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让新型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中受益成长,这样他们才会更加支持和参与当地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4.文化内涵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体验。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增多,为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乡村旅游必须要深挖当地农耕文化,推出与当地景观相融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5.服务信息化。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游客对乡村旅游资讯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入一些信息化服务措施,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使得乡村旅游的服务更具有现代化。6.投资多元化。早期的乡村旅游一般是一些有经济意识和一定专长的农户自发组织开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扩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既有农村集体投资经营,也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一些旅游集团甚至是上市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6]。因此,各个乡村应当针对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以及自身的农耕文化特点,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乡村旅游经济提出了特色化的要求:1.乡村旅游的原生态。乡村旅游的核心是要维持本地的原生态农耕文化。虽然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但是乡村旅游的目的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当地的自然乡村风光、原生态的乡村特色。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们,应当注意维护本地的乡土风景、乡土特点和氛围,避免对本地乡村风光的过度开发。2.乡村旅游的参与性。现代社会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对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应当多开发与农业劳动相关的活动,并注意提高活动的参与性,满足城市游客的乡村旅游心理感受。3.乡村旅游的洁净度。城市游客的城市生活背景,导致了他们在希望获得乡村旅游新奇体验的同时,又无法脱离自己本身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在维护乡村旅游经典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景观区、居民区的卫生文化建设。4.乡村旅游的客户群。近距离的城市旅游者是主要客人。一般来说,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目的地都会选择不太远的近郊乡村。所以,乡村旅游的游客一般都来自较近地区的城市居民。当然有些乡村地域也不尽然,如中国著名的长寿村——巴马村、皖南的一些古村落等,这些旅游地常年在接待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旅游、休闲、度假、养生[7]。
[1]宋瑞.2014-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6-82.
[2]赵艳博.关于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1(26):32-34.
[3]王昆欣,等.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8-80.
[4]刘利.六大创新探索乡村旅游升级发展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6-07-12.
[5]尹振华.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J].旅游学刊,2006(5):3-4.
[6]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66-72.
[7]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13.
F59
A
1672-4437(2017)02-0064-03
2017-01-11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项目(2013tsg005);安徽省旅游局项目(SLYJKT20150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SK2015ZD29)。
林莉(196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