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敏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必定是家国情怀。远有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近有陈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2016年2月,福州市政府提出:要深入挖掘福州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优秀人才、利用优势资源,通过3年的时间来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具有福州特色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为此,福州市提出了打造这批党性教育基地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用最创新的思维、最先进的科技、最灵活的教学模式来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党性教育实践基地。这几个“最”的具体应用就是要求按照“六个一”的教学模式来打造所有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实现集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为一体的党性教育效果。这所谓的“六个一”的教学模式是指:学员在参观特色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可以聆听一个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进行一项庄严肃穆的现场仪式、朗读一段具有代表的文献史料、参与一块VR虚拟场景体验区、观看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影片、进行一项身临其境的互动式教学。这样的“六个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再通过互动交流,让人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激发理性思考,达到触动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因此,从教学形式上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极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再好的教学模式也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负责打造连江烈士陵园党性教育基地的教师来说,我的主要职责就在于把教学内容与这个教学模式巧妙的搭配起来,用这个“六个一”的模式充分体现党性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连江烈士陵园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她的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都可圈可点。首先,她地处104国道旁,交通便捷,停车方便。其次,她的建筑设施非常的庄严高大。整个陵园位于连江县城郊玉泉山麓的虎头山,坐西向东,枕山(玉泉山)面城(县城)临湖(莲湖),居高临下,俯瞰正在崛起的连江中心城区。陵园占地面积60亩,以宽30米的490级石阶为陵园中轴,设计四个平台,建有烈士墓、连江革命烈士纪念碑、连江解放纪念碑、纪念亭、大门坊等主要建筑。近年又陆续建成了连江革命历史展陈室、陵园宣传栏、连江红色文化石质浮雕长廊、土地革命时期杨而菖英烈纪念园(馆)、解放战争时期陈可珠英烈纪念园(馆)、四个革命时期连江英烈纪念堂,以及连江抗战英烈事迹展陈室等纪念设施。尤其是杨而菖英烈纪念园和陈可珠英烈纪念园更是整个陵园的点睛之作。这两个英烈纪念园都是由连江本地的华侨捐资兴建而成,代表了连江人民对这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两个英烈纪念园小巧精致,分别建有两位烈士的雕像,还有刻有烈士生平的大理石板,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小石亭,非常适合参观者驻足小憩,并展开“六个一”中的某个教学模式。第三,连江烈士陵园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烈士故事、革命史料比比皆是。因为连江人民自古就有勤劳勇敢,不畏强敌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就占了10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登记在册的达736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剿匪、抗美援朝、东山岛战役、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抗洪救灾等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多达180余人。这些烈士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光辉事迹提供了丰厚的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资源。如何把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融合起来,正是打造这一党性教育基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围绕着“六个一”的教学模式打造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的核心是提炼一个鲜明的主题。只有把主题确定下来,才能围绕这个主题,结合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丰富“六个一”的教学内容。作为打造这一党性教育基地的教师,我觉得主题的提炼应该来自一个动人的故事,只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才能引发人内心深处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激发理性思考,达到触动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连江烈士陵园里安息的烈士们壮怀激烈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很多,比如连江首任而且是最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而菖,他年纪轻轻就投身革命,最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比如福州的“江姐”陈可珠,一个容貌秀美的温柔才女勇敢的离开小家,放下年幼的女儿,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在被捕之后,受尽敌人的酷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但在众多壮怀激烈的革命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杨而菖烈士母亲的故事。这位英雄老母亲王水莲把三个儿子送上了革命的道路,三个儿子最后都英勇牺牲了,最终连江解放了,连江人民获得了新生,杨母被赞为“红心铁骨”的革命老妈妈。我想,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农村老太太,那是把儿子看成命根子一般的疼爱的,她肯定知道儿子们走的是一条随时杀头丢脑袋的革命之路,但是她却如此深明大义支持三个儿子参加革命,这是什么情怀驱使一位并没有接受过很多教育,更别提什么党性教育的农村老太太做出这样的选择?同样的,是什么样的原始驱动力让杨而菖和陈可珠这些烈士们弃小家为大家,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的亲人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国人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都是为自己的家庭幸福而努力打拼。但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一句歌词道出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不如说是生命的自觉和家教的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字书写,更是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更是强调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梦”说到底,还是人民的梦。家国情怀是“中国梦”的脐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脉动。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我想,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站的高看的远的人生境界,才使得革命先烈们如此的勇于牺牲、敢于奉献,这也是我们当代共产党员干部要从中学习领悟并体现在工作中的重要精神,由此,连江烈士陵园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的主题就被确定为:爱国爱家、勇于奉献、敢于担当。
有了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紧密围绕着这个主题,结合教育基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六个一”的教学模式,丰富连江烈士陵园党性教育基地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杨而菖英烈纪念园,我们可以朗读一首杨而菖烈士的诗《号角》,这首诗是他在连江初级中学(连江一中前身)学习期间,联合几位好友创办《连中校刊》,他为创刊纪念而写的。
“咽喉就是号角,臂膀就是长缨;号角唤醒一切,长缨扫尽不平。家园尚未建设,社会尚未安宁。同学们!团结起来,胜利就在黎明!”
这首诗不仅读起来铿锵有力,让人满怀豪情,充满斗志,而且旗帜鲜明的点出了革命斗争的目的,那就是为国为家。这就是烈士家国情怀的最佳写照。
而陈可珠烈士是如何从一个乡间的弱女子、才女,成长为一个可以手持双枪、弹无虚发的女游击队长的呢?这么一个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可以在陈可珠英烈纪念园中、在陈可珠烈士的塑像面前让人娓娓道来,如何不让人唏嘘,进而领悟到烈士的那种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伟大情怀呢?
踏上几百级的台阶,在高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学员们整齐列队,树立默哀,并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此时此刻,我们以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态度来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最高敬意和继承遗志继续奋斗的坚强决心。
在连江抗战英烈事迹展陈室中,我们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丹心长映敖江水》,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历史中体会着革命先烈们踏着崎岖不平的奋斗之路、英勇向前的不屈精神。
在互动教学中,我们结合以上种种教学形式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员研讨思考:是什么样的内在动力驱使我们的革命烈士如此的舍生取义?我们要求学员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原始的人类情感,进而引导学员领悟到: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之时,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辱;为了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我们要将对家的情意深深的凝结在对工作的努力奉献、对责任的勇于担当上,这样的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通过对连江烈士陵园党性教育基地的打造,让我意识到:党性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还需要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在春风化雨、循循善诱中,通过与学员心灵之间的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触景生情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可以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而任何一种伟大的情怀都是源自于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怀的升华。从毛主席“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这些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都是共产党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的升华与写照。
因此,要打造一个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党性教育基地,首先要立足于历史资料的挖掘和收集,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读、唱、看、展、论”等多样化的党史教育,让党员干部铭记党的苦难辉煌历程,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和魅力风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其次,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把握住这些历史故事中的最能感动人心、引发内心情感共鸣的内容,用来提炼教学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有机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性的体验升华成为理性的认识,达到反躬自省、升华境界的效果。第三、我们要避免沿用传统的抽象化、教条式的路径,用华丽又空洞的辞藻空谈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这样做不仅很难使党员干部真学真信,入脑入心,甚至会引发反感,造成“知与信”不统一,“言与行”相背离的“两重人格”。因此,我们要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提炼朴素的真情实感,引发学员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再一步一步的用有益的历史启示、具体而又形象化的典型样本激活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从而由内心感动过渡到坚定信仰。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 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 31/c64094-27997763.html
[5]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120/c100 3-28068416.html
[6]孟庆松:党性教育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4/c_128746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