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亮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十分重要和明确的方式方法。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衍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程中形成的具有宝贵价值的特有文化形态。[1]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力打造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先进文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深化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2]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政治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基础,能够极大地丰富政治理论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育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因此,发展红色文化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第二、精神育人的功能。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本思想;红色文化坚守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红色文化秉持了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3]是了解家乡红色革命历史,理解革命烈士为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信仰、追求,开展地方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三、经济功能。红色旅游对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深远。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不仅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空间,同时也促进了革命老区的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近年旅游市场的新宠。
相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旅游,福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很少。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是较早成立党组织和开展革命运动的地区之一,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英雄辈出的城市。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福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福州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遗址203个,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机构旧址98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52个,革命领导人故居10个,烈士墓2个,纪念设施41个。[4]
福州地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机构旧址有:长乐南阳福建省委员会旧址、闽中游击队司令部故址,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州台江太平山总站、仓山区螺洲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联络站旧址、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旧址(陶铸故居),鼓楼区安民巷立本弄3号的中共福州市委旧址、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永泰洑口乡紫山村杨家祖厝的“龙山堂”中共闽赣省委旧址、中共福建省委官烈旧址、福清市漈头革命历史纪念馆、闽侯县龙山会议纪念馆、罗源县应德第一支部成立会址等。
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有:长乐琅尾港旧址、鼓楼区鸡角弄“福州雨花台”、永泰青云山红军洞、台江苍霞洲建恒昌埕码头(又称平水码头)与“闽江地下航线”、上下杭生顺茶栈地下革命据点、党领导的第一个群众反帝组织——远东反帝反战反法西斯大同盟福州分会的会址台江双虹小学、1928年台江工人在中共福州地委的组织下在关帝庙里成立的福州店员总工会旧址、王助策反马尾海军旧址马尾潮江楼、猪蹄岭战役旧址即八一七公园等。
革命领导人故居有胡也频故居、翁良毓故居、杨而菖故居、邓子恢旧居、林白故居、范式人故居、王助旧居、陈可珠故居、陈亨源故居、林可彝故居等。此外,烈士陵园则有林祥谦烈士陵园、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园等。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包含承载红色历史记忆的物质遗产,同时,也包含了红色非物质文化及其成果,如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革命老区的一些歌谣、舞蹈、语方文学、口述红色历史等。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是工农阶级的发展壮大,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福州地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业绩,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福州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人物有杨而菖、王荷波、王 助、林祥谦、陶铸、林白、李铁、任铁峰、范式人、陈可珠、陈亨源、陈金来、苏华、翁良毓、陈昭礼、何遂等。他们的光辉思想、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福州地区人民及子孙后代,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近年福州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经验作法:如连江透堡镇将红色旅游路线与乡村生态游相结合,对古街道、古城区进行修缮、保护,挖掘整理历史名人文化;对境内红色景点深加工,杨而菖故居、红军十三独立团创建旧址、红军兵工厂等十余处革命遗址都得到了修缮和保护。透堡暴动纪念馆(林氏宗祠)等场所也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成乡村大讲堂,开展闽剧表演、评书说历史活动。透堡中学还编制了一本乡土教材《走进透堡》,每周将红色教育纳入课堂,使红色故事得以代代相传。又如长乐南阳省委旧址红色景区由南阳福建省委旧址、长乐革命史馆、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革命烈士纪念长廊等组成。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已经先后获批成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等,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各地的大量游客。
当前,福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从目前状况看来,一些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布展陈列内容粗糙,表现手法单一雷同、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对历史事件背景、革命人物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生动展示,不适应不断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
2.专家型讲解员偏少。讲解员中吃青春饭的偏多,专家型讲解员少,从业人员尤其是部分一线讲解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讲解技巧;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工种结构不尽合理。
3.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是“红色旅游”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因素,如永泰洑口乡紫山村距离永泰城关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长乐南阳也离长乐城关较远。
4.产权归属不明。红色文化资源的产权归属五花八门,烈士陵园归民政局管理,一些纪念馆归文新局管理,一些旧址建筑物有的由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管理,有的由村集体使用管理甚至是村民个人所有。产权归属的多样化,导致无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保护。
5.红色旅游经济占福州市旅游经济总量的占比很小。不能适应集思想教育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产品化和产业化水平低,迫切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旅游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建设。
要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能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1.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资源破坏。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只有对其珍惜呵护、保持其原貌、挖掘其内涵,才能彰显其“红色魅力”。加快保护红色遗址的政府规章的制定,加强对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进行有效保护,使每一个重要红色遗址做到“六个有”,即“有经费保障,有保护标志、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记录档案、有管理机构、有专人看管”,要修旧如旧,不搞“新假空”,切实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本体的真实性。市党史办、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市委党校、市社科院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福州地方革命史和红色文化资料的整理研究,更多还原历史。建立现场教学点,把红色文化引入高校青年思想政治课堂和中小学生乡土教育课堂,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精神和励志教育,突出思想的教育性、注重观赏的趣味性、体现时代的创新性、扩大实践的参与性。
2.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借鉴外地红色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对福州市红色旅游资源较丰富的乡村进行统一规划,全面摸清市域内各类红色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明确红色乡村旅游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开发重点,进一步科学定位福州红色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推动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红色旅游逐渐由事业接待型转变为旅游产业型,由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市场经营模式。
3.加强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规范管理。按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旅游行业标准,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进一步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住宿、餐馆、环境、卫生),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开发红色景区智慧旅游,通过运用雕塑、绘画、灯光、多媒体、4D动感、智能接触等现代形式和手段,提升展示水平;要提高导游素质,尊重历史,正确讲解,把红色精神传输给游客,防止庸俗化和“变色”倾向。
4.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业。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旅游、红色影视、文化出版、音乐、雕塑等方面结合起来, 多方征集红色文化题材创意,打造更多的艺术精品。 五十年代末,《地下航线》成为一部反映福建省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故事的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影片,2016年,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启动创排了大型原创话剧《王荷波》已与广大观众见面,罗源渡头村演出了新编现代闽剧《林可彝》。不管是外地还是本土,这些将红色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和叙述的作法,无疑增强了红色革命精神传播的有效性。实际上,福州地区革命史上还有钟循仁、杨道明的传奇故事,杨而菖、陈亨源等革命故事都是可挖掘的传播题材。要突出福州红色文化旅游的主题形象,设计个性化旅游纪念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建立体验式互动性红色旅游传播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论坛、红歌大赛、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诵读红色经典等主题活动,传播红色能量,传承福州文明。
5.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开发,提高红色旅游产品促销力度。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的多样化开发模式,运用体验经济带给文化旅游的新理念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突出红色历史记忆的在地性、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性,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多样化、立体化的展示旅游产品,提高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点带面,资源整合,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和线路推广。
[1]吴文清,周禹.浅谈红色文化的产生及概念界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5).
[2][3]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4.
[4]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福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福州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