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 把握情感特征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抒情性散文教学

2017-04-15 11:43:37周美仙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秋草故都的秋郁达夫

周美仙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细读文本 把握情感特征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抒情性散文教学

周美仙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故都的秋》作为高中课本中一篇经典的抒情性美文,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情感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通过解读标题,揣摩抒情语句,分析景物特点,关注作者的身世这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情感特征,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散文教学;文本细读;情感特征

《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美文,怎样让学生把握故都秋的特点是一个难点,毕竟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故都有点陌生,可又不能亲自去体验,这就涉及到教学的难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情感特征,是非常关键的,后来在反复的思考下,笔者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学:

一、从标题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的语言富有精炼含蓄的特点,标题的内涵一般比较丰富,因此,细细地品读标题有助于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标题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故都”其实就是“北平”,标题为何用“故都的秋”而不用“北平的秋”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两者的不同之处:“北平”仅仅表明地名,而“故都”两字有历史感,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历史上的“北平”有 8个朝代曾建都于此,可谓历史悠久,它是中国的重要古都之一,那为何用“故都的秋”而不用“古都的秋”呢? 教学中可以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明白:“古都”虽然也有一种文化底蕴,但“故都”还兼有个人情怀,“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总是对以往的事物念念不忘,所以从“故都”两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秋的眷恋之情。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故”字有旧的意思,让人感受到繁华褪去的沧桑和落寂感,有悲凉的意味,课堂教学中通过探讨文章标题,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并且从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从抒情的句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尤其是抒情性散文,从表面上看它写得很散,但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抒情性的句子,细细地揣摩,就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中找到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眷恋之情的句子,学生们很快从第一段中找到这一句:“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杭州赶上青岛,再从青岛赶上北平,这两个句子重点突出空间的转换,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为赏秋辗转千里,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尤其是“饱”字,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秋渴望之久,思念之深,爱恋之切!文章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宝贵的,而郁达夫像一位专情的男子,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从而体会到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这是怎样的眷恋和挚爱啊!可见爱秋之深啊!通过多次引导,学生更容易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从景物描写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写景散文最重要特点是从景物的描写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故而在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围绕秋的特点,作者重点描写秋的哪些景物?因为这个问题不难,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具体的景物:牵牛花、秋草、落蕊、秋蝉、秋雨……教师可以进一步地引导:“文章又是如何写牵牛花?能不能把描写它的句子找出来?”在学生找到这一句:“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对颜色的偏爱能否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一般都会谈到各种颜色分别代表的不同意义,淡蓝色代表忧郁,白色代表素雅,也吻合秋的清净意境。紫黑色意味着压抑,淡红色是暖色,给人带来明朗之感。显而易见,对颜色的偏爱与个人的性格、感情有关,蓝色和白色属于偏淡的颜色,喜欢偏淡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在特定的鉴赏氛围中,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显著提高,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也逐渐深入。

同样在赏析秋草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这些词,并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表达效果,这些词写出秋草衰败、枯黄的特点。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地加以引导:为什么不写青草呢?青草与秋草比起来有何不同?学生们能够区别出青草与秋草的不同之处:青草富有蓬勃的生命力,而秋草没有活力,毫无生命,再加上蓝色、白色的牵牛花作为背景,更显出悲凉的意境。这时教师要进一步追问,秋草是不是一下子就枯萎呢?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与探讨后,他们很快明白了秋草也曾历经春夏的繁盛,到秋天才枯萎,这种时过境迁的悲凉,可以看出郁达夫欣赏的与别人不一样,他喜欢萧条、落寞的景物,追求生命的衰败。

文章选取的是平民化的景物,例如: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些景物明显是有声音的,为什么给作者带来“清”“静”“悲凉”之感呢?它们之间是否有矛盾呢?其实是没有矛盾的,这些景物给人带来萧瑟、凄凉之感,它们虽然是有声音的,可是回过头来看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景物,牵牛花主要特点是淡、静。秋草与落蕊、秋蝉一样,都曾是历经繁华,最后走向衰败的生命,雨后秋凉则显出落寞的特点,文章处处显示出环境的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趣味:喜爱悲凉之美。可见此人心境有别于常人,他的心境是悲凉的。

四、从作者的身世中进一步探讨作者的情感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不选择这些温暖热烈的秋景,而要选清静、悲凉的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个人遭遇和当时社会状况。从社会背景来看: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从个人的遭遇来看:生活上,郁达夫处于困苦境地,其辛酸和悲愤是不言而喻,所以性格抑郁孤独,并且郁达夫写作时的心境也是落寞、悲凉的,所以他作品的风格是感伤、忧郁,例如《沉沦》《孤独者的愁哀》,郁达夫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2]通过知人论世,学生也会明白了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不选择这些温暖热烈的秋景,却选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景来写的原因,所以说作者是用自己独特的情感来诠释自己心中的秋,把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融入到秋景中。

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3]的确,文如其人,文字是作家心灵的外化,优秀作品是从作家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是作家关于人生、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不用浓墨重彩,而是以独特的风姿展现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总之,教师在抒情性散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文章情感特征;应通过解读标题,揣摩抒情语句,分析景物特点,关注作者的身世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在阅读中,细读文本,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进而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孟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郁达夫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1.

[3]郁达夫.茑萝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G633.3

:A

:1673-9884(2017)03-0006-02

2017-02-21

周美仙,女,莆田市第五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秋草故都的秋郁达夫
再致
诗歌月刊(2024年4期)2024-04-25 09:33:26
秋草
初冬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0:55:53
秋来
扬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 14:23:10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4:55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考试周刊(2016年2期)2016-03-25 2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