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及其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7-04-15 12:38俞慈珍
福州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四个伟大斗争中华民族

俞慈珍



论“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及其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俞慈珍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四个伟大”联在一起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手段、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意义十分重大。

“四个伟大”;逻辑;意义

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第一次把“四个伟大”放在一起讲。四个伟大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意义十分重大。

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4月24日《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诞生以来,在其二十四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次的伟大斗争”。[1]1949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又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毛泽东认为现在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大变局,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也就是通称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再一次提出:“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中国民主革命就经历了24年后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要翻筋斗,碰钉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要在实践中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而在50年后的今天,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也高度重视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站在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7.26”讲话再次加以强调。这个伟大斗争特点又是什么?从世界形势看,当前是错综复杂的,表现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走出困境,整个世界经济还在深度调整、曲折复苏中。世界经济复苏还十分脆弱,相伴行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却不断抬头,信息化网络化舆论安全斗争更加激烈、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社会思想相互激荡,不断解构着人们原有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出现了许多值得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国情来看,将进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而辉煌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要牢牢地打好决胜阶段决战的攻坚、抓住伟大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和研判国家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发展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3]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制度上、作风上不断地强化党的建设,力度前所未有,成绩可圈可点,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和支持。但是我们党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仍需“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看到新变化新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几个“没有变”:当今世界各国人民致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国际地位中我国所处的位置没有变、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没有变、先进性和纯洁性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伟大斗争”的艰巨程度历史所罕见。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讲话来看,这种“伟大斗争”主要是:反腐败斗争、意识形态斗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斗争、法治建设、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扎扎实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反殖民、反霸权斗争、国际反恐斗争、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同自然灾害抗争、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等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在新的历史的重大关头,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肩负新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任务而做出的决定,是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的体现。“伟大斗争”贯穿在其他“三个伟大”的工作之中,是顺利实现“三个伟大”而必须具备的精神面貌和总体要求。[4]那么怎样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提醒全党干部:“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就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它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要求。为什么在党已成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后,还需要重新开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面临的环境、任务和党自身的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从今天的情况来看,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到2020年这最后的二三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决战阶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样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其次,加强党的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我国的实践历程看,党的建设历来是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建工作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5]第三,从执政党本身发展来看,加强党的建设是不断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繁重和紧迫。“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6]那么,如何管党治党建设这个伟大工程?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明了方向,“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7]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根本问题,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加强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构成了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其他“三个伟大”提供了最为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全党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举什么样的旗帜,实行什么样的主义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宰割、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经济凋零、社会动荡、主权丧失,政治黑暗,深重而苦难。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为高峰,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但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中国的封建地主统治阶级为了自救自强,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洋务运动以引进西学和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但是,这条路没有走通,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百日维新的意愿则以立宪救国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最后“戊戌六君子”被杀,宣告变法失败。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它是当时中国的近代化理论,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1925年毛泽东在《政治周刊》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设计图”,铺设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石,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我们走上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 987年10月25日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宣布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构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1997年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和正确的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占领了苏州,福州连江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郑思肖感念时事,国家危亡之际写下了动人诗篇《德祐二年岁旦二首》这两首诗。其中第一首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两句,最为后人吟唱。而“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10多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 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他提出这个概念的原因和目的,就是为资产阶级改良做准备,建立一个民族国家。之后,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毛泽东主席号召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再过45年,就是2001年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邓小平同志1990年提出搞“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小康社会。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振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观后感触良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实现伟大梦想”作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第一个重大政治表态,具有国家政治战略的意义。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源于对改革发展实践问题的清醒认识,源于对广大人民群众脉搏的真切感知,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彼岸,达到彼岸的桥和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把“四个伟大”联在一起,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高度概括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体现了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手段路径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伟大梦想”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路径和手段,“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方向保证,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基础条件,“伟大工程”则是实现“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键所在,它起了一种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四个伟大”构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大格局、大逻辑。“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抓手。

[1]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2]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3][6][7][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4] 程恩富,李丹华.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若干重要方面.2017-08-17.求是网.

[5]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2017-06-30.

责任编辑:林淑周

2017-08-06

俞慈珍(1965-),男,福州永泰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政治文化学研究。

D61

A

1674-1072(2017)05-019-04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斗争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
林彪缘何题写“四个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