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小茗
“四个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新高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祝小茗
(武警长白山边防支队,吉林 延边 133613)
深刻理解“四个伟大”重要论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进行伟大斗争”是勇气,需要我们敢于直面挑战,勇于化解各类矛盾;“建设伟大工程”是基石,需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伟大事业”是旗帜,需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实现伟大梦想”是目标,需要我们凝聚改革共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个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道路
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展现新的气象、新的境界、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绘制出一张清晰深邃、科学有效的路线图。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于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概括(以下简称“四个伟大”),[1]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因此,认真领会“四个伟大”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意志,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好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这既是对我国客观形势的准确概括,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刻提醒,体现了我们党敢于直面矛盾、敢于为之奋斗的信念与勇气。因此,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是基于对当前一段时期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考验和危险的科学判断。
在外部看来,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尽管中国一再强调互惠互利、和谐发展、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个别西方国家依然抱残守缺,把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为“威胁”,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加紧防范甚至打压我国。此外,在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旧的体制积弊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利益固化藩篱衍生的强大阻力,GDP指标的增加与环境的衰竭、医疗、教育、交通、社会分配不公等突出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的发展。[3]加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良思潮蚕食着主流意识形态,“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想仍有一定市场,民族分裂势力活动依然猖獗,策划“疆独”“藏独”“台独”的野心仍未熄灭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国内,我们党始终面临“四大考验”的风险。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党在执政环境日趋复杂与执政基础有变化的背景下,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如何驰而不息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素质能力建设,切实经受住市场经济所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的蜕变仍是我们保持内部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
此外,我们依旧面临“四大危险”的挑战。譬如,个别党员干部缺乏斗志,道德下滑,精神懈怠,与民争利。有的党员干部难以胜任所肩负的历史重任,难以应对诸多挑战,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不愿深入群众,习惯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作风漂浮。一些地区和个别领域腐败现象严重,选人用人“潜规则”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面对国际与国内的矛盾,我们没有退缩,敢于“亮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4]全党上下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无畏的精神、奋斗的姿态,克服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挑战和风险,不断赢得党心民心。在同不良倾向和不利舆论的斗争中净化社会思想,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同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的斗争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在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被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道理。把党建设好,国家就会繁荣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光明前景。历史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经受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求民族独立的考验,为拯救国家危亡,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革命志士们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今天中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块主心骨,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作出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改革的核心力量。当今时代,我国各项改革正处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没有党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面工作、协调各种利益、理顺重大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必将陷入混乱、举步维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改革停滞不前,其原因就在于执政党无法对改革发展做出长远规划,更无力推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因此,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要从党内政治生活抓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多管齐下,方能久久为功。要坚持以党章党纪为根本遵循,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常态;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持和规范经常性的组织生活;用好用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做到揭短亮丑、保留辣味、提神醒脑。持之以恒地净化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切实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干干净净的上下级关系。二要注重选贤任能,夯实组织根基。要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战略契机,进一步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于选人用人全过程。要更加重视正向激励,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大规模培训干部,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引才聚才用才。要以严紧硬态度全方位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让歪风邪气无处遁形。三要坚持不懈重监督,刀刃向内、守正出新。我们要牢记“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使监督之网覆盖党的建设各方面,不断提升党内巡视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的水平。把监督的笼子织得更密,推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以及“三重一大”等事项的廉政风险防控,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制度、述责述廉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问责制度、领导干部插手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努力把党内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把监督重点抓得更准。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多设一些“探头”,尤其要在“慎独”“慎微”上多下功夫,加强对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的监督,形成“八小时之内”与“八小时之外”全覆盖的监督链条。把监督合力聚得更强,强化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的效能,充分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猛药治疴,重典治乱,以气势磅礴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推进各项改革,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使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大潮不断涌起。[5]五年间,我们稳步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努力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让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五年间,我们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推出了“史上最严”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肃责任追究,严格责任倒查,使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观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明显。五年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了巨大变化,诸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社会的公平正义之风更加浓郁,各项科技创新成果大幅增加,军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国外交形象和国际威望持续提升,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画卷、再呈新气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四个全面”重要方略的提出,确立了治国理政的目标引领、根本动力、治理方式、领导核心。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呈现新面貌,政治生态走向风清气正,文化生态趋于向善向好。强军兴军出现新飞跃,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国际战略达到新高度,统筹治党治国、协同内政外交,把“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合成一盘大棋来下,同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践表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快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但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6]
正如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7]实践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道路选择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追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中国近代170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党敢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以更大勇气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道路、中国梦想与中国奇迹,为全球治理与全球善治贡献出了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蓝本。
通过把“中国梦”引入主流政治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打开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之间的内在连接,重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各国发展的逻辑关系。
“实现伟大梦想”,就是让伟大梦想植根悠久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进一步强调:“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8]从这样的角度切入,为中国近代史这段沉重的历史注入了“追梦”之旅的新内涵和正能量,为当前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找到了更加深沉厚重的历史根基,同时也为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参与和支持我们党领导的事业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实现伟大梦想”,就是让伟大梦想催生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使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个人与国家、当前与未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更为突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得到更明确、更清晰的定位,中国梦将使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党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人民对我们党的期待要求以及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预设期盼,都得到了更完整的认知和呈现。
“实现伟大梦想”,就是让伟大梦想凝聚共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汇聚每个人的梦想,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全体中华儿女应以共同理想凝聚共同力量,以共同奋斗追求共同目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实现伟大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所强调的,坚持宏观引领,广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传播“中国声音”,唱响“中国观点”,担当起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形象”的使命,不断交流发展理念,贡献中国智慧,使中华民族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开拓视野、思则有备。面对机遇找准抓手,面临矛盾决不退缩,真正实实在在地干事、干实实在在的事,用个体的小成绩托起民族和国家的大梦想。从实现“伟大梦想”出发,坚决把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夯牢夯实;从进行“伟大斗争”出发,坚决把各项应对措施谋深谋实;从推进“伟大事业”出发,坚决把新发展理念各项要求落地落实;坚持从建设“伟大工程”出发,切实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伟大的使命产生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工程保障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工程离不开伟大的斗争。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内涵,把“7•26”重要讲话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学习的重要内容,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各项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J].前进,2017(8).
[2] 解放军报社理论部.十八大报告辅导讲座[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3:178-205.
[3] 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80.
[4] 本报评论员.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N].解放军报,2017-08-02(002).
[5] 祝小茗.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2).
[6] 陈冠军.走向善治的中国: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观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55.
[7] 坚定政治方向 牢记政治责任 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热潮[N].工人日报,2017-08-01.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3.
责任编辑:倪 芬
2017-08-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特征研究”(15XFX019)阶段性成果。
祝小茗( 1987-),男,吉林长春人,武警长白山公安边防支队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军队政治工作研究。
D61
A
1674-1072(2017)05-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