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莆田市涵江区涵西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走进多彩生活 挖掘习作素材
王 珊
(莆田市涵江区涵西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写作源于生活,要写好文章必须走进生活。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习作素材缺失、虚假、空洞、重复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置身在多彩的生活中却很难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在亲身体验中捕捉、提炼生活中最合适的习作素材。只有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挖掘习作的“源头活水”,才能催发出源自学生心田的原汁原味的“真习作”。
习作教学;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挖掘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实的教学却呈现出一个问题:学生脱离生活实际,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选材千篇一律,内容毫无生机,描写空洞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1]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打破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习作素材。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2]许多学生置身在真实的生活中,却常常熟视无睹,导致写作时素材缺失的难题无法破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指导他们根据写作要求有目的地观察,把符合写作的点滴素材用专门的记事本及时记录下来。有了任务驱动,学生便会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自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习作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浸润书海,与书为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用采蜜本摘录精妙的词句。书读多了,学生们的视野宽了,知识面广了,积累到的语言也就多了,写作时自然就能“下笔如有神”。
例如,在写《一句座右铭给我的启示》这篇作文的前一周,笔者布置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能给予启示的小事。一周后,学生在记事本上写下观察的所得。习作课上笔者再对学生进行点拨,先让他们从采蜜本中选择一句最喜欢的名言当座右铭,再对照收集的小事,选择一件最合适的来写。有了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学生下笔就轻松自如了。这次尝试让笔者更清醒地意识到,日积月累地观察记录能让学生更好地贴近生活,能让习作素材的积累落到实处,能更有效地破解素材缺失的难题,让学生不再出现下笔胡诌的窘况。
于漪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3]真情实感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才能消除习作素材虚假的现象。例如,笔者发现班上有学生在课余晒自己妹妹满月的照片,引起许多学生围观。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已悄然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课上,笔者抛出话题:那到底是独生好,还是二胎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烈讨论开了。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即刻写下自己的感受。且看一学生写的《二胎的烦恼谁知道》中的片段:“临睡前,妹妹独自戳汤姆猫正嗨(IPAD中的游戏),丝毫不顾我着急等待的心情。我数次抢IPAD而不得,心中委屈,忍不住发声:‘自从妹妹入宫以来,妈咪就独宠她一人,要雨露均沾啊!’妈妈张口道:‘我都宠了你十年了,殊不知后宫花无百日红吗?’”又如,教学品德课《走近残疾人》时,教师让学生模拟断臂残疾人穿衣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还意犹未尽,此刻真实的体验直击内心,深切的感受促动表达,那就让学生们动笔写一写吧。生活中这样的素材比比皆是,相信只要老师有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就能学会自己挖掘习作素材来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自然就能表达真情实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中桩桩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也包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但是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不是那么敏锐,所以写作内容空洞,记流水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能捕捉住生活细节加以放大思考,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于普通中见不普通,写作便能远离空泛肤浅,写出有深度、有个性、真实而又立体的文章。
例如,在写《家乡的变化》时,学生们眼中看到的大多是路变宽了、楼变高了、生活变好了,这些素材的确紧扣主题,也说明了家乡的变化,但选材的立足点过大,而且没有新意,无法吸引眼球。课堂上笔者特意打开微信,不一会儿,信息提示音便响了。“老师,你的微信!”一个大胆的学生嚷道。“你的耳朵真尖!你们常听到这声音吧?它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微信买单,微信购物,微信点赞……”“对啊!这些生活小事不就能反映出家乡的变化吗?”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或观察,或倾听,或思考,或询问,捕捉各式各样的素材记录下来。第二天,学生的习作让人眼前一亮:“今天,我和奶奶又开始整理衣柜,晾晒衣服了。奶奶的衣服可真多啊!多得衣柜都装不下了;奶奶的衣服真漂亮啊!许多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还会发光;奶奶笑了,我也笑了。是呀,我们的生活不正如奶奶的衣服一样越来越美吗?”(摘自学生习作《生活比衣美》)这样训练既教给学生选材的窍门,又帮助他们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学生便能于大处着眼,在小处下笔,捕捉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写出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的习作。
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形成了思维定势,写作时常常随波逐流迷失个性,陷入素材重复的怪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启发他们学会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会用独特的视角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口,提炼出合适的习作素材。例如,学生上交的“人间真情”初稿,写的几乎都是雨天送伞、给陌生人让座、病中的关爱等选材。为此,课堂上笔者展示了自己的作文《“梳”出母爱》,回忆了小时候妈妈为笔者梳辫子的场景,体现了妈妈对笔者的关爱。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倍感亲切,笔者顺势而导:“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景呢?”顿时,班上小手如林,学生们各抒己见:“早餐是奶奶做的,爸爸天天送我上学,妈妈陪我练琴……”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但思路完全局限在家中。笔者当即布置了课外观察记录任务:把在学校、家里或是生活中能让你感受到真情的事、物,用简要的话语记录下来。有了这样充分的铺垫,学生写作的视角拓宽了,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了:《爱在碗中》《蛋中乾坤》《那车·那人·那水坑》《那抹桔色的身影》……一篇篇流淌真情、独具匠心的习作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跳出了素材重复的怪圈,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从生活中提炼需要的习作素材。
生活像一杯茶,清香隽永;生活像一幅画,色彩斑斓。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在亲身体验中捕捉、提炼生活中最合适的习作素材。只有让学生学会寻觅习作的“源头活水”,才能挣脱习作“假、大、空”的镣铐,才会催发出源自学生心田的原汁原味的“真习作”。
[1]夏远航.小学生语文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2]祝萱芳.品美食之味 调写作之情[J].小学语文教师,2012(6).
[3]颜孙建.让生活的浪花在作文中诗意地栖息[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6).
G623.2
A
1673-9884(2017)11-0043-02
2017-09-27
王珊,女,莆田市涵江区涵西中心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