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秀玉
(松溪第一中学,福建 松溪 353500)
探索高中生物学科思想的教学方法
罗秀玉
(松溪第一中学,福建 松溪 353500)
高中生物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资料、构建模型或观看有关新闻报道等教学方法,实施学科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科思想;数据;资料;模型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明确生物学科的基本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开展学科思想教育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叶澜教授说:“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1]为此,笔者探索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生物学科思想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科思想是生物学家长期的观察、实验、思考而提炼出来的,是高度概括与抽象的。现行的三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基本思想,如《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等生物学科的核心思想。而有些学科思想则是蕴含在教学内容之中,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领会教材其思想观点,并将学科思想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入教学设计,以便选择与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时,要求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探讨”中有关地壳和细胞中O、Si、C、N、H等元素的含量,首先指导学生分析:地壳代表非生物界,细胞代表生物界,两者都含有O、Si、C、N及H等元素,说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进一步指导学生纵向比较:每一种元素在地壳和细胞中的含量都不一样,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由此让学生得出“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3节《细胞核》教学时,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细胞质,寿命只有120天。人类的精子有细胞核几乎没有细胞质,寿命只有几小时至几天”等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明白了细胞核作为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没有细胞核,生命活动不能自我调控、高度有序进行。而细胞质为细胞核的控制作用提供物质和能量保障。细胞只有结构完整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又如,学习有关群落层次概念时,通过展示“种间关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不仅与同种、与不同种间,甚至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即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导学生总结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不论是微观的细胞层次还是宏观的生态系统层次,都体现整体性的特点。
学习了《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等制作细胞膜的模型,以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亲手构建细胞膜模型,发现塑料袋只能将袋子内外的物质分开,用其模拟细胞膜,能体现一部分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的功能。普通布不仅能分隔物质,还能够让一部分物质进出,进一步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只有弹力布能够全面体现细胞膜薄、分隔物质及让某些物质进出等三项功能。学生通过构建细胞膜模型,体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环境问题,人们应该改变以往一味的向环境索取资源,随意抛弃废物的思想。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局限。因此,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新闻媒体报道的有关生态问题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如学习《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中有关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时,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泛滥,严重影响生态》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盲目引入外来物种的危害。并通过播放《走进白鹤种群》视频,让学生了解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白鹤栖息地被破坏,使得中国吉林省东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白鹤数量锐减。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学思想,明确人类必须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科思想教育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就需要作为课堂的经营者、课程的最终实施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内容所体现的学科思想,让学生产生类似的情怀、情感和价值观[2]。
学科思想、价值观的体现和落实,不能像知识和能力教学一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达到目的,更不能把这些思想“硬生生”地叫学生背下来,而是需要教师创造学习情境,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验并形成学科思想。因此,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更强调综合性和多样化[3]。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陆娜.我国学校教育中价值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陈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