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砺
(福州第十一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生命是一个旅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实践思考
李砺
(福州第十一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背景的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以生命哲学思维和人文情怀视角来洞察和把握学生本真生活,重建课堂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生命积极体验,品味人生,认识和提升生命价值。
核心素养;思想品德;本真生活;生命教育
对于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这也可能是一个对自己满怀信心却又担心迷失人群,期望生命精彩却又疑惑自我价值的旅程。如何让在生命旅程中的学生享受成长、体味生活、感受生命的馈赠?如何引导学生面对生活,认识和发现生命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如何自我砥砺、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积极生命体验,在人生长卷上书写丰厚的底色?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生命教育,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关照生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立体的人”的学科核心价值追求。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1]以学生的生命为原点,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真实生存世界的本真生活为主线,思品课探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安全、健康、尊严、交往、责任,人生价值和信仰等生命主题。在真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因心理健康问题,面对挫折不知调节,情感淡漠、生命体验缺失,缺乏处理矛盾冲突的智慧,往往引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困惑,甚至造成悲剧。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怎样善待生命底线,追求生命美好,需要关注学生面对负向价值时的真实体验,避免脱离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境遇。
生命教育本质就是“向死而生”的教育。生命中最宝贵的核心价值(精神生命),诸如关爱、勇气、意志、尊严、自信等,无不是在生命之于死亡的追问中形成的。不过,以“不怕死”为核心的传统生命观,回避和否定负向价值,其实并未揭示和关照到“真实的生活”。不能直面生存负向价值体验,没有关照本真生活,思品课堂当然就不是“真”的课堂。正向的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教学实施丰富。学生对生命负向价值的体验纷繁复杂,疏导负向价值需要教育者拥有更高的专业水准,这导致很多教育者畏难而退。[2]开展生命教育,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地关注本真生命。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思品课生命教育教学不是求证生活是什么,而更多的是要揭示生活。开展生命教育不是为了预防什么,而是应该作为学生素养发展。在课堂上,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成为本真课堂的参与者。关注孩子们的问题,把他们作为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和学生一起关照生命、充盈课堂生活。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思维和体验留白,让学生学会在真实存在中体会到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
1.拓展生命的宽度,展示生命的色度。
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多纬度,珍惜生命、同情生命,懂得生命尊严。沉静下来看生命,生命细水长流。生命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把握自己的生命发展过程。在青少年阶段要学会看生命,感知生命发展的多维度。在初中阶段,不仅只有作业考试,还应有更加丰富的生命旅程的体味。不仅要看,还要尽情地参与,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奉献,尽力去拓展生命的宽度。
2.感受生命温度,追求生命态度
政治教师可以在思品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价值追求。一个愿意卷入生命的教师谈生命教育更有意义。[3]教师本人的生命态度对学生的示范效益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教育。教师本人的生命热情和生命信念决定了对学生生命关爱的起点和过程。要把教师生命征程以纯粹的生命亮点予以展现并自然流淌到学生的生命历程之中。
生命要有技术,即生命的能力。生命还应有艺术,即怎样活得更好,这需要有一种价值观、要有一种精神。在生命教育的思品课堂里,除了活下去的知识,教师还要培育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来自与他人交往所获得的温度,使学生在感知自我生命同时,能升华到关照他人、社会和国家以至整个地球。努力揭示人性中本真的善、去除恶,培育科学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堂堂正正、有价值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站立的人”。
1.师生人文关怀的共感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培养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人,笔者的理解是一个“真”的人。生命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走近孩子,浸润生命。中华文化有以情育德的精神文化传统,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思品课堂要发掘学生生活历程与生命体验的交叉点,增加本真生活素材,去伪、生动、丰富、实践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表达、描述交流自己正面和负面生活体验,通过小组互动倾诉、聆听、彼此分享和借鉴价值体验,或者通过对话、写信、微信(QQ)等多时空方式与教师交流,形成探寻生命价值的成长共同体。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基于本真生活的课程学习,帮助他们剖析生活中负向价值的体验,学会认知和面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人的智力的全面发展。”[4]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同理心和同情力,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中遭遇虚假欺骗、暴力伤害、冷漠歧视的受害者的体验,感同身受以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判断和追求,珍爱、同情、敬畏生命,增加对生命思考和人文情怀体验的深度。
2.本真生活的还原和亲身体验参与
要想在心底引起触动,必须焕发思品课堂的生活实践性特点,而焕发思品课堂开展生命教育的魅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本真生活的还原和亲身体验参与。
依托福州浓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城市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利用创设本真生活还原和学生亲身体验参与,传递蕴含身边生活资源中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品质,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孕育生命道德情感的生长点。通过本真生活经验,在教学实施中合理设置两难问题(比如福州三坊七巷历史名人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亦或福州地铁城建与市民出行的矛盾冲突、中学生禁骑电动车、中学生是否可用手机等)把控节奏、气场开展生命教育课,唤醒学生的道德思维,引发道德认知冲突。艰难的抉择参与过程是学生拷问内心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生命道德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生命道德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道德愿望,孕育他们驱动行为的内驱力,自觉参与生命实践。在本真实境还原中追问,激发生命实践,拓宽思品课生命教育的宽度。
3.认识到代际差异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影响
思品课要充分利用时代发展提供的最新条件,充分关注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从目前的时代发展来说,中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原住民”,在“互联网+”下获取的正负价值信息庞杂繁复,深刻影响着他们。师生们要直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生存在生命成长历程和生命视野上的巨大影响。思品课堂要面向核心素养培育,就必须考虑现时代大环境下学生生存实际影响诸因素。要考虑可用、能用什么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育成长的舞台。顺应移动信息环境下学习与生活的生态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平台(诸如: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弹幕、问卷星、H5、VR等)推进生命教育的情境浸入。要充分认识到代际差异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影响,把握代际文化影响对学生关于生命思考的心理接受。浸入式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自主体验生命旅程中的真善美,感受生命的温度,积极书写多彩的人生画卷。
[1]龙树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重读《陶行知全集》谈教育[J].作家,2008(10).
[2]孙瑞玉.负向价值:学校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J].中小学管理,2016(9).
[3]朱小蔓.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卷入生命来做[R].第三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苏州:2015.
[4]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