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材运用例析

2017-04-15 11:24:45郑作榕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教材

郑作榕

(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建 福安 355000)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材运用例析

郑作榕

(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建 福安 355000)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必然要求执教者变革学习方式,将课堂归还学生。笔者意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提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教材,确定核心目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立足生活,整合课程资源;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突显主体,放手体验探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携手家校,开展多元评价等有效实践途径。

核心素养;核心目标;教材;生活;主体;家校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如何着眼于学科的发展,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寻找学科教学和核心素养的连接点、触发点和落实点?笔者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作一探讨。

一、解读教材,确定核心目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以学生的“学”为活动展开,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在解读教材时要聚焦核心素养,确定核心目标,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好习惯的缺失,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自律稳定的生活方式。在《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给物品分组、分类实践操作活动,尝试自主整理物品,学会物归原位和定时整理,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除了落实“健康生活”的核心目标外,教材还注重“批判质疑”这一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引导和落实。在教材中有许多思维品质培养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辨别是与非,知道对和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辨析在教材中常常采用“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不好?”等提问的栏目标题形式呈现,把辨析和日常生活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贯穿整个德育教材的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还要注意“科学精神”核心目标的设置。

二、立足生活,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只有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养。

在生活中学习,教师要充分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和家庭资源。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可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为学生收集资料提供服务;充分利用校内土地,开辟劳技教育基地(开心农场、天气预报站等);结合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习舞蹈、武术、古筝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开发家庭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生活发展的主线,整合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领域。不限于学科、不拘于教材,在内容的开发上(视频、实物、书本、专业人士以及会场听课的教师等)都是很好的资源;在形式的开发上(校内外新闻、少先队活动、亲子教育等)都可以与教材整合。如《我们有精神》一课老师可以以身边同龄人、军人、空姐等正面榜样的生活资源,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学习。《我们的校园》一课,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跨学科整合,引导儿童多样化、多元化学习。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让高年级的学生领着新生参观校园并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数学课,引导学生认识方位。

活动二:我是小小督导员。让学生体验当督导队员的感受,学会分工合作,在校园内劝导和制止不安全的行为。

活动三:我的美丽校园。先说说你最喜欢校园哪个地方,然后再有选择性的画下来,进行展示,让校园的美永留学生心中。

在美丽校园初体验中,让学生充分探究、观察、实践体会等多种素养浸润其中。通过与数学、班队、美术等学科的有效整合,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找到连接点,给孩子无限的发展空间,无尽的欢乐和创意。

三、突显主体,放手体验探究

教师教学应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尽量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体验探究中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的活动展开。例如在《家乡新变化》一课,课前成立调查小组,让学生先“学”,通过调查了解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运用实地调查、访问、拍照、记录等方式,让学生与周围的事物发生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积累了智慧和经验,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悟。在课堂中开展多种方式的汇报交流:影像视频、手抄报、相片、画画作品、习作展示等。孩子们对于自己参与探究所得自是兴致盎然,整节课由学生唱主角,将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引发儿童与社会与自然的倾情碰撞。

《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多的要求教师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式教学,这一改变也更好地体现了“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收获的季节》一课,放手体验探究,课前让学生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结合地域特色,课前到乡下体验收获:可以参与稻谷的收割活动,了解大米的制作过程;可以参与柿子的采摘及柿饼制作过程;进果园摘柚子、橙……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总之,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活动,站在儿童的立场一起去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成为主体,突显儿童为主体的体验学习。

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三度:“适度”,注意动静的结合,既要有思维的激烈交锋讨论,又要有课堂安静的欣赏、思考;其次,活动的设计还要有“能度”注重可行性,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从儿童出发,遵循主体发展规律,不能拔高要求;活动的设计应有“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先易后难。

四、携手家校,开展多元评价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家校携手评价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评价可以分为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日常性评价可以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随机进行评价。日常评价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阶段性评价要将课程内容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一般半个月至一个月评一次。总结性评价一般是一学期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实践作业、课堂表现、成长记录袋等的进行评定,可以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需要在课后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很多,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课后家长参与配合监督,形成评价记录,这也是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保证。如《大家排好队》,学生根据课堂活动交流明白了在生活中守规矩,懂礼让,做到这些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家长的鼓励支持和监督下逐步养成习惯,在生活中评价达成。如:坐公交车、买东西、上卫生间有序排队等,在生活中会用行动践行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公民。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与学生共同成长。当能力和情感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老师”和“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以这样关注“核心素养”的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本真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学生才会成长为最好的个体,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人。

[1]沈祖芸.从柴静“看见”未来教师三大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5-03-02.

林文瑞)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