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芬
(仙游县赖店中心小学,福建 仙游 351200)
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使用
董梅芬
(仙游县赖店中心小学,福建 仙游 351200)
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在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如何深入挖掘主题图的数学内涵,如何增强其呈现效果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旨在让主题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
主题图;有效使用;观察;领会;变化
翻开小学数学教材,一幅幅绚丽多彩、生动形象的主题图便展现在眼前。这些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关注,缺少对数学维度的思考,就很容易把数学课上成“看图说话课”“手工课”等。那么,这些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主题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呢?
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低年级学生观察插图的盲目性大,目标不明确,往往只对画面中自己喜爱的部分感兴趣。特别是一些信息量大、涵盖面广的单元主题图,学生更是难以从插图中提取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问时也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无法说出真正有用的主题信息。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信息量大的插图分解成主题单一、学生易于从中提取到数学信息的内容版块。如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以一位老奶奶的院子引出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整体感知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不同的知识版块分门别类进行观察。具体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画面,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按数量由少到多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如引导学生观察数量是1的物体,当学生说出“1座房子、1位老奶奶、1个脸盆、1只小狗”时,就在小狗、老奶奶图片的下面贴上“1”,然后让每个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学生经历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字,记住数字。同时也让学生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方法。
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如果没有仔细研读主题图,没有领会主题图的深层涵义,很容易变数学课为说话课、手工课,教学效率将大大降低。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课后练习第1题“涂一涂”,这道出现在章节末的课后题,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习题情境图的意图,直接让学生在空白的地方涂上不同的颜色,就会把数学课上成手工课,主题图的涵义就被曲解了,价值也被完全忽视了。深入发掘主题图的寓意就会发现,此题的要求绝不是简单的涂色,而是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图中空白处恰好是学生刚刚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涂色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房子的构造图,说说图中有哪些自己认识的图形,题目要求学生做什么,涂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涂完后让学生再看看涂好的情境图,说说涂后的感受,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各种平面图形形状的基础上,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这样主题图在数学教材中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又如,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节,大幅主题图映入眼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授课教师问:“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倍感兴趣,小手高高举起,迫不及待地回答:“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买风车,有的在观赏金鱼,有的在参观大熊猫……”这些回答不能使教师感到满意,因为教学关注的重点被严重扭曲,学生的注意力已从关注数学本身偏离到图中的游戏,教学时间被严重浪费,数学课变成了说话课。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主题深意,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来组织教学活动。乍一看,这幅主题图呈现的是学生参加游园活动的场景,学生们有的套圈儿,有的踢足球,还有的在买风车、买气球、观赏鱼,但是仔细研读本单元的教材,并从数学的角度认真加以推敲,不难发现,这幅主题图涵盖了整个单元的知识,包含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和解决问题的内容。其中,买气球的场景是学习例1(运用“破十法”解决十几减9)的素材;买风车的场景是学习例2(运用“破十法”解决十几减8、7、6)的素材。理解了这层深意,教学可以这样组织:让学生在整体感受游园会热烈气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项活动进行有序、深入地观察。如在指导学生观察购买气球的画面时,可按以下层次进行:
数——图中气球的总个数,同学手中气球的个数。
想——小丑手中气球的个数,卖掉的气球的个数。
问——请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说——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条件和问题明确了,此时让学生列式解答已是信手拈来。学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主题图中蕴含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将逐步提高。
主题图都是以静止画面呈现在教材中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其加工成富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让主题图内容动起来,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例2的教学中,可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进3本书。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先把7本书平均“飞”入3个抽屉,剩下的1本无论“飞”进哪一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要“飞”进3本书。在直观动态演示中学生很容易得出:至少数=商+1,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关键词“总有”“至少”的理解,并在润物细无声中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动态展示外,还可以通过演一演、摆一摆、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再现主题图内容,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人民币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购物实践是最好的方式。教学时可利用小学生对购物感兴趣的特点开放课堂,模拟购物场景。活动时,可让几名学生扮演营业员,负责收钱和找钱,其余学生当顾客,模拟购买铅笔、小刀、文具盒、作业本的场景。活动后,再让学生对购物过程进行回忆和反思,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主题内容动起来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
实践证明,动态的演示更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时,不但可以让主题图变静为动,还可以更换主题图,对教材进行重组,增强主题图的呈现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重要信息载体,其功能和价值应当为每位数学教师所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深入领会主题图的数学内涵,而且要灵活、创造性地运用主题图,让“主题图”真正有效地为数学课堂服务。
[1]康双珍.合理使用主题图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8(9).
[2]刘菊.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黄红成.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使用策略[J].江苏教育,2008(6).
[4]蒋建跃.让主题图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J].辽宁教育,2009(12).
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