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明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福建 闽侯 350119)
学生朗读指导策略探微
刘小明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福建 闽侯 350119)
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朗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指导朗读技巧;有效的朗读评价。学生通过多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语感,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有效地朗读,可以让读者深刻领会其文章的含义、语气、感情,并对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朗读;保证时间;营造情境;指导技巧;有效评价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教材内容。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十分注重朗读。
1.朗读时间不充分。一些教师认为如果把过多的课堂时间用在朗读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缩短了朗读时间,朗读只是走走形式。读得快的学生读过一遍,根本不能从中领悟文本的意思;读得慢的学生甚至都读不到一遍,不知道课文写什么,更别说理解了。个别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范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读。而且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往往忽略了读的感悟。
2.朗读情境不合理。朗读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好模仿的最佳时期,这时给他们创设符合文本意思的情境,对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是一些教师常常投机取巧,创设的情境不全面,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更有甚者歪曲了原文意思。
3.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与学生脱离,完全变成一个局外人。学生只是泛泛地读——字词的停顿正确与否不知;语气的轻重不知;何处断句不知;情感的扬抑不知。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提前预知,适时进行指导,不要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4.朗读评价不健全。一些教师对于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节课简单地安排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范读,其他学生出现的错误根本不理会,更别说评价了。有的教师误以为学生高声朗读就是重读。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千篇一律,如“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声音不够响亮”等,长期以来,这样的朗读也就名存实亡。
1.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朗读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朗读的质量。因为学生的朗读具体要分为三个阶段: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如果教师为了赶时间,让学生走形式的读,当学生读得兴致正浓时,教师叫停,学生朗读声戛然而止,就不能达到朗读的预期效果。所以在进行朗读时,重要的前提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不但不浪费时间,而且事半功倍。
例如,小学三年级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作者通过抓住秋天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由衷的赞美之情。诗歌内容节奏欢快,极富有音韵之美。只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再加上教者适时的指导,学生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对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于是上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最少放声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句子,读准每个字音。上课时教师只要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预习读书的情况,这样该环节的时间就节省了。读通顺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先听听教师的配乐范读,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再结合课文分析,分节指导朗读,每指导一处,都要做到个别读、齐读。接着让学生跟着课件的画面、音乐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最后边读边想象画面。
2.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朗读情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深情的投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情不自禁地读,用心去感悟文章的内容及感情。情境创设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想象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不能仅仅揣摩文本内容,而应当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渗透到语言文字中去。人只有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才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才能读出感情。教师首先深入研读文章,然后启迪学生想象当时事情发生的情境,在感知的前提下进行情感的体验,并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朗读课文中来。如教学《诚实的孩子》,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列宁,带着情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深刻体会列宁撒谎以后内心羞愧、忐忑不安;既为自己打碎花瓶而内疚自责、又为说谎而羞愧。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同身受,读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自然就会情真意切地读出列宁内心复杂的情绪。
(2)表演情境。角色朗读富于趣味性、形象性,根据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年龄特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同伴一起朗读,并将自己融入课文,体会角色的情感。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课文的情境展现出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既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增强他们的交流能力。如《小嘎子和胖墩摔跤》,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摔跤场面,作者大量运用了动词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嘎子和胖墩的性格特点。在分析完课文内容后,教师把扮演“小嘎子”和“胖墩”的学生请上讲台,让他们把当时的情景重现出来。其他学生分两组朗读,一组读描写小嘎子的,一组读描写胖墩的(读的时候动词要重读),讲台上两人根据同学的提示表演。通过读课文以及表演,学生切身感受了文中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最终领会了老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指导朗读技巧。为了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想读、愿读,并且读出文章的味道,读进文章的情境去。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朗读指导,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常见的指导技巧有以下几种:
(1)停顿得当。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朗读长句时,教师应提前指导学生在什么位置停顿,并划出停顿线,避免学生停顿错误,对文意理解片面,达不到朗读的效果,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具体的场景,以分解长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读《灰雀》一文中的句子:“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唱歌。”教师可以给学生划出停顿线,节省时间,但这种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自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此更提倡用第二种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的渲染理解文意,并根据理解来自然停顿。
(2)轻重适当。朗读除了要求字词读正确,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适当。这也是朗读的深一层次要求,是在学生能正确读写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体会到文本要表达的意思,从而理解文本。如“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唱歌。”让学生读时注意语气,哪里应该加强。教师可以给学生指点:“把文中的‘果然’换成‘竟然’行吗?”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看出,“果然”应该加重语气,突出这一结果在列宁的意料之中。
(3)情感恰当。朗读时往往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学生不能正确朗读,不能理解文本的蕴意,又怎么谈感情的流露呢?故这一环节是建立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环节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所以学生在朗读时,要流露的感情应是喜悦之情。
4.有效的朗读评价。正在发育成长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表扬,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各方面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赞美每一个学生,在评价时尽量用委婉的语气和语调,这样的方式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最好以朋友的口气、智者的言辞进行评价,而不应严厉地指责与挖苦。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如教学《秋游》第二课时,上课伊始出示几组词让学生读,以达到复习词语的目的。有个学生非常熟练、快速地读完所有词,教师这样评价:“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流利,字音都读正确了,也关注到了轻声,可见你上节课学得很扎实。不过老师给你个小小的建议,词语和词语之间停顿一下,速度放慢点,带着表情读大家更喜欢。再读一次试试。”在教师的鼓励、点拨下,该学生再次朗读时就出色多了。简单的几句鼓励性的点评,收效匪浅。教学中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在实际中还要因地制宜,只有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朗读评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1]孙久明,张新菊.浅谈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项飞,刘贤发.阅读教学:把握“读”的有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5).
[3]张新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
[4]姚洁.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