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观照下的儿童功能性习作教学

2017-04-15 11:24:45林小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习作意识作文

林小英

(闽侯县实验小学,福建 闽侯 350100)

读者意识观照下的儿童功能性习作教学

林小英

(闽侯县实验小学,福建 闽侯 350100)

“写作即交流”是中小学写作的本质,功能定位下的儿童写作教学立足作文的实用价值、实际的社会效益,目标指向学生的生活需要,强调作文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教师要通过变革习作样式、改进评议方式、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表平台等方式,在习作中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功能性习作;习作教学

在大多数一线教师的认识中,学生习作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常态性作业。而教师是习作唯一忠实的读者,针对“表达目的”和“读者意识”的社会交际与交流功能的写作教学,尚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学生作文如果没有实现交流交际的目的,忽视交流的对象,只是纯粹的写写练练,充其量只是一场文字游戏,一座空中楼阁。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基于练习表达功能、交际功能、认知功能的习作教学开展课题研究,笔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就如何培养读者意识方面做了一番实验研究。

一、变革习作样式,激发读者意识

1.巧妙命题,指向读者。每次写作前,教师都会问学生,本次习作因何发生,为谁而写,将一个具体可感的读者推送到学生面前。而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设计一个恰当的话题,能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确定一个假想的读者,明确交流对象。如《我的心事》的读者指向不明,如果换成更具开放性的题目——《×××,我想对你说》,读者对象顿时明晰起来。学生化身为某种角色,可以是说服者或求助者,也可以是小主人、导游等,一旦有了角色定位,习作功能就此诞生,写作的动力亦随之迸发。于是新鲜的题目悄然孕生:《爸爸,您错怪我了》《小狗狗,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请您原谅我,妈妈》《×××,你可曾知道》……

2.创设情境,预设读者。创设功能情境,这是功能定位下的儿童写作教学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努力做到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设定假想的读者对象。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六:介绍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相对于叙事类习作,写景类的习作教学在小学阶段来说难度偏大,也是教师尽量少触及的。如果创设了交际功能情境,写景类习作教学难度就顺势而下了。如同样写一篇游记,先让学生想清楚,如果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要情真意切,恭敬有礼;如果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分享,主要以介绍为目的,语言要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如果介绍给游客,就要以推介为目的,可以呈现图文并茂的宣传小册子,向客人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这种设计摒弃传统写景、参观游记等写作教学的重点,即只关乎如何将一个景点写具体写生动,而是在习作时关注到读者的心理和阅读兴趣,使读者在阅读文章后产生共鸣。叙事类、写人类、状物类等作文教学都可渗透读者信息,学生的读者意识就会被持久性引导。

3.立足功能,凸显读者。在说明书、挑战书、道歉信、建议书、演讲稿、短信、电子邮件等一类特定文体练习中也可增强读者意识,多练习写这类习作,就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体色彩体悟中感受交流或倾诉对象的差异。书信体等这类真实性的文体写作以实现特定交流目的为核心,针对性更强,读者对象更明确,强调习作的功能性。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二的内容《学写演讲稿》,演讲稿是针对性很强的应用文,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后常用的一种实用文体,尤其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因此,设计此次习作教学的内容为竞选大队委或班干部,提供实战演练平台。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明确要求心中要时时想着听众(或读者),把参加竞选的原因、所具备的优势特长、争取听众的支持等讲清楚、讲明白,要有针对性,语言要讲起来流利,听起来顺畅,能鼓动听众情绪、赢得好感。

二、改进评议方式,彰显读者意识

在功能定位下的儿童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处处渗透在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特别是评议学生习作这一环节,更要转变以往教师是学生习作居高临下的唯一评判者的身份,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交流与分享。应该让师生实现角色互换,学生从评改的配角走向主角,而教师退居幕后——担任作文批改的策划组织者,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

学生在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及时转变角色,以读者的身份来阅读自己的习作并给予修改,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同学间互评互改习作,巧妙地使学生实现角色转换,以读者的立场审视他人的习作,同时从阅读他人习作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反观自身的习作,自觉地形成为读者而写的意识。考虑到习作水平的差异性,批改前教师应浏览所有习作,按优秀、中等、较差分成三个层次,均匀分配给各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对常见的错别字、标点错误、语法错误等典型性、普遍性的错误及时指出并监督对方改好,对无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的可寻求教师帮助。每位学生根据分工,在习作末尾简要叙述作文的亮点及不足,或者提出改进意见。互评互改习作的整个过程教师都要实时监控,及时了解反馈互评的效果。

在当下“互联网+”技术驱动和社会对教育日益关注的大背景下,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在习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对学生的习作实行网络点评。让学生把习作提交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里,此时自己的家长、同学的家长便是读者。近几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大力度推进,建立了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学校、教师空间建设和应用,带动学生学习空间的建设,这样的信息环境也为学生习作拥有更多的读者群提供了可能。学生把习作提交到自己的网络空间,只要关注此空间的教师、家长、同学都能对习作发表看法、进行评论、予以转载等等,在这样一个无限延展的信息环境中,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状态。读者们在网络空间上自由发言,随时随地参与评价。教师开展这类网上活动应事先告知本班的家长和学生,每位读者本着欣赏的角度,先赞赏再提建议,以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当然,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学生、教师、家长也会参与到点评中来。学生根据评价再深入改动,这一层次的操作更是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这样,学生习作在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肯定、探讨、建议和争辩中,作者和读者走进了彼此的生活,实现习作的交际功能。

三、创设展示平台,强化读者意识

教师积极创设“写作——发表——对话”的展示平台,习作发表并不只是指刊登在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中,在功能定位下的儿童习作教学中,学生习作发表的空间是广义的,是无限延展的。

1.延用传统平台。学生习作中一句出彩的语言、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是一篇成功的文章,当作范文朗读出来,这是一种发表平台。在小组内、班级中传阅,张贴于学习园地上,这也是传统的发表样式,此时同学便是读者。发表者和读者面对面,欣赏习作纯真的语言、独具匠心的构思、灵动的思维或是可圈可点的习作态度,倾听者与应答者始终保持着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发表者做出示范,得到了赞赏、肯定、激励,读者也获得思想的碰撞。

2.创办校本刊物。笔者所在学校建立展示习作的协作组织,如依托学校编辑的校刊《春蕾》《樟树下》发表学生的习作,每月一期,让更多优秀习作得到全校读者的肯定、欣赏。每个班还积极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班刊,班刊由每个学生供稿、担任编辑,在班级或年段内甚至跨年段流通,在“作者——编辑——读者”多种角色体验的写作协作活动中扩大读者群,进行广泛的阅读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在发表意识的激励下,学生踊跃投稿,习作分别在《读写》《闽侯乡音》《福州日报》上发表,更多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屡屡获奖。

3.巧用网络空间。有效利用人人通空间,让学生把作文投放到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上,扩大交流面,从而形成读者效应。一年多来,学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成为一名发表者,学生已经逐步建立发表意识,即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或某些人看的。基于这样的写作认识,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在读者意识观照下的交际情境中,学生能真实感受自己习作的价值,享受到写作的尊严和荣耀。

在读者意识观照下的儿童功能性习作教学中,习作产生被读者需求的动力,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构建语篇,让每次习作成为一种“语用”,把习作内容作为一种交往载体,成为儿童与他人、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捷.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教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

[3]何捷.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写作教学“进行时”[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吴勇.吴勇讲“语用”——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福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功能定位下的儿童写作教学研究”(项目编号:FZ2016GH038)。

左小文)

猜你喜欢
习作意识作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