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育人途径 增强德育实效

2017-04-15 11:24左小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途径育人

左小文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优化育人途径 增强德育实效

左小文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学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德育途径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发挥各类德育途径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当前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充分、文化育人有效性不明显、实践育人存在“短板”等突出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完善德育实践体系等措施。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途径;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德育途径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优化中小学育人途径,有助于落实、落细、落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德育实效。

一、中小学德育主要途径及其要求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所选用的渠道。在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德育内容、方法及整个德育过程结合的承载体,是物质的实体存在。从德育途径的总体空间特点看,可以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三个领域各有特点而又相互交叉。按照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又可以整合为课程类、实践类、环境类等。充分发挥各类途径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优化德育途径必须明确途径与要求。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实施途径。从课程类的角度看,在课程育人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从环境类角度看,《指南》提出要文化育人,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要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从实践类角度看,《指南》提出要实践育人,要紧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中小学德育主要途径存在的问题

德育途径的分类和要求,为中小学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分析探讨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课程育人未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课程育人的“课程”应是正式课程,是显性的课程,也可以说是学校的学科课程,不包括学校的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否则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在内容上会有所重复。

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不够,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不够,教学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不充分。由于应试教育“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未根本扭转,中小学教育中轻德育、轻育人、轻社会实践、轻校外教育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违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广大教师对于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更多时候是局限在知识的传递和智力的发展上,更不用说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近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显示:85.5%的学生表示品生、品社课被偶尔挪用,6%的学生认为较多挪用,1.9%的学生认为经常挪用。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细化落实还远远不够,德育的时代性和亲和力有待进一步凸显,课程育人的形式、方法、手段滞后,实效性不强。

(二)文化育人有效性不明显

文化育人的“文化”应是“学校文化”,既指学校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又包含学校场域中的观念、制度、关系、行为等构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文化育人方面,许多学校还存在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尽管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对校风建设、价值观、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等关注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校训内容近乎雷同,不少教师和学生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学校校训的内涵。一些学校简单地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活动,以为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在建设校园文化,甚至有的中小学校长把学校办学特点和校园文化混为一谈。图书馆(室)使用率不高,中小学生阅读积极性不足,开展阅读活动的成效不明显,学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序列性不够,主题导向性不突出。网络管理和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强,一些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交友不慎、浏览不良网站,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受损甚至走上违法的案例屡见不鲜。学校在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如何文明、健康使用网络方面落实不够。

(三)实践育人还是“短板”

实践育人主要是指实践育德,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校和家长在落实校外实践育人活动中存在“思想上认同,实践上偏离”的情况,认为实践只是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延伸和辅助,而忽视实践育人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完善,重技能实践,轻道德践行,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与标准不够清晰、明确,实践育人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往往是形式大于实效。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基地建设远未满足实际需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未建立有效安全管理机制,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活动难度依然不减,研学旅行难以广泛推行。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主要途径的措施

《指南》对于德育途径的要求在实际的德育工作落实中还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探讨德育工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及其相关的举措有助于解决问题。

(一)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保证独立德育课程的课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系统规划和设置各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注重德育课程教学和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优化中小学德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要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机统一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德育课程。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性。

2.挖掘学科课程德育功能。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必须发挥各门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省级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立起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实施指导纲要》等。

3.整合班团队会课程。加大整合力度,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班会的德育功能。少先队活动课,1-8年级每周单独安排1课时。结合学校实际,小学阶段少先队课可与班会课整合开展,初、高中阶段的团会课程可与班会整合实施。

4.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至少1课时,可适当与班、团、队会课整合实施。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室标准化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活动空间,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推进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带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二)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应从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进行。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是中小学生德育显性力量和隐性力量的结合体,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

1.推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育人离不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各学科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断完善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解和精神共鸣。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展文化教育,支持各地组织学生到文化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深入开展创建书香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等系列教育活动。

2.增强文化育德的感染力。带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活动,挖掘校规、校训的育人价值,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要组织设计开展主题明确、丰富多样、针对性强、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点、时代特色、学校特征、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成果和品牌。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各地德育网站建设,开拓网上德育阵地,形成一批优秀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加强网络平台监管,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将中小学生具备媒介素养看成是跟听说读写一样的素养,因地制宜地开展媒介教育,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统筹网络资源优势,以丰富德育资源,净化网络空间。

(三)完善德育实践体系

解决实践育人“短板”问题,应加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保障机制,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强化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注重养成教育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抓好学校德育“四训”(晨训、班训、规训、心训)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一日常规行为训练,优化教育效果。

2.加强主题德育实践教育。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寒暑假以及学生的开学、入队、入团、毕业典礼等重要节庆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并促成不同学段、年级德育活动系列化、层次化、科学化。善抓教育契机,以“我的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记心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为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开展“学习雷锋弘扬时代精神”系列活动和“圆梦蒲公英”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完善活动机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等活动;积极开展“蒲公英计划”、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制定实施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登记建档制度,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中小学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保障机制,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4.加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中小学生校外活动阵地是满足中小学生学校以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实现每个县(区、市)至少有一个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市)可以建设第二个、第三个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让国家、省、县(区、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组成一张“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各类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承担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的教育任务,搭建校外实践育人的平台,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资源充实和丰富校外实践教育内容。

5.建设一批实践育人的专兼职教师。校外实践育人的教师肩负着培育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要引导教师树立实践育人的正确观念,注意提升实践教育指导能力,推动教师从本学科实际出发,分类、分层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实践育人的专职或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可持续发展校外实践教育的重要保证。

[1]孙丹薇.中小学实践育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项红专.中小学文化育人的路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32-35.

[3]李晓丽.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6(21):312-313.

[4]石中英.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J]. 人民教育,2014(18):36-38.

[5]李宜江.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7(7):5-7.

[6]赵丽霞,郝琦.国外中小学德育途径概览[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3):42-45.

徐小敏)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途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