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队

2017-04-15 11:15张博
奋斗 2017年15期
关键词:哈工大黑龙江科技

■张博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队

■张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累计开展成果专题对接活动1000多场次,推动省内落地转化3000多项,技术合同 成交金额连续五年突破百亿大关。

产业技术创新: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300余项,争取经费支持50余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5%。

创新型企业培养:2015年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省累计签约转化高新技术成果1267项;累计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7419家,上市(或挂牌)科技型企业75家,吸纳就业人员3738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4873人,硕士1515人,博士402人。

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衡量一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6年获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高校”和“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量前50名高校”榜单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以发明专利授权量1445项和有效发明专利量5007件的专利指标双双跃居全国高校第2和第3位,为我省科技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积极发挥工科特色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的优势,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促增长,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中引领支撑作用,为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提供技术源泉,打牢人才基础。

一、突出技术创新引领,促进黑龙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哈工大始终坚持把服务黑龙江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哈工大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推动技术转移,统筹源头创新的技术成果,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和平台建设,打造科技成果向区域和企业转移“高速公路”。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校企协同创新以及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转移,哈工大年均服务哈尔滨企业技术项目近400项,为哈飞、哈电集团、哈轴、东安等国有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发挥工科特色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技术需求的同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对象,强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累计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14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哈工大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政府共同打造了机器人、焊接、大数据和环境等有规模、有品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团,积极推动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影响力的成果转化。相继成立机器人集团、焊接集团、卫星激光通信集团、雷信科技4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共推出了20余类、10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申报专利300余项,仅2016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哈工大焊接集团2017年预计销售收入超过6000万元。哈工大环境集团签订了20亿元市场规模的合作协议,预计明年能够完成5亿元的合同。目前,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团正在逐渐发展成为黑龙江发展“新字号”的龙头骨干。

二、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科技人员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成功的基石。为了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活力,哈工大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础,顺应国家科技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优化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科教结合的领军人才;建立特色保持、领域扩大、优势增强的前沿科学与标志性项目培育机制,推进交叉研究,超前培育重点标志性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主动转化,构建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以生产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创新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鼓励教师在成果转化当中实现自身价值。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设置创新创业岗,允许教师保留编制离岗创业。聘用创业导师,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直接激发学校50多个团队,200余名教师,近400名学生投身到了创业当中。继卫星激光通信、雷达、小卫星3项标志性国家获奖成果转化后,翟国富教授和冯吉才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2项成果在2016年也成立企业转化。

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哈工大着力构建以哈工大为中心的“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区,成立了以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了市场引导、资本对接、条件保障、产品开发、人才配套等全方位服务支撑,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结,同时发挥金融资本加速放大作用,多方位填补成果转化的中间地带,形成“学校+平台”的人才发展双引擎。2015年以来,省工研院孵化成立企业58家,累计在孵企业96家,孵化毕业企业18家。2016年,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领域国际权威之一、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承恒达把毕生的研究成果带回省工研院,创办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美籍俄裔科学家尤里·马卡洛夫带领的美国和俄罗斯10人专家团队于今年年初到省工研院成立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研究院开展成果转化。大批的优秀人才相继回黑龙江发展创业,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完善教育体系,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为了将更多学子留在黑龙江,为黑龙江全面振兴贡献“哈工大指数”,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实践、平台、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年来,共建设创新实验课57门,创新研修课354门,创业课程27门。获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6项,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2015年,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技术导向、开放式办园、市场化运行”的建设思路,着力构建高校创业企业孵化器,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目前共有4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及团队在园区孵化。发挥创业校友“传帮带”作用和“同频共振”效应,聘请30余位成功企业家、资深投资人作为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家讲堂”“导师面对面”“天一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创业学生有效提高创业综合素质、无缝对接上下游市场资源。如今,园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与日俱增,从这里起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力军,正在以实际行动助力黑龙江经济全面振兴。

四、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发挥好科技创新创业引领作用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科技改革步伐,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国防航天特色,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哈工大打造了利剑集团、雷达、卫星激光通信、小卫星4家龙头企业,33家在孵企业在军民两用市场同时发展,完成了军转民产品10余项。依托黑龙江省工研院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牵头组建哈尔滨军民融合产业联盟。

“十三五”期间,哈工大还将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军民融合以及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带动的机遇,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以激励制度和服务提升创业活力。加快推进“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和省工研院建设,形成教学科研、创业孵化、产业集聚的梯次布局,解决制约发展的短板。开放技术资源,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鼓励更多的教师和校友成为学生创业的合伙人。利用对俄乌的合作优势,开放平台资源,广纳优秀人才,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在黑龙江创新创业。引导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树立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在协同合作中取得共赢。

创新是驱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主峰”。面对科技发展新形势,谁先占领了科技的制高点,也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作为我省引领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哈工大的成功是我省科技与经济社会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取得重大成效的典范。全省科技战线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一流的人才队伍和一流的技术助力黑龙江的创新创业发展,努力为家乡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郭存发guocunfa@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哈工大黑龙江科技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王文涛在哈工大调研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时强调 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Write a caption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科技在线
黑龙江弃风博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