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头脑风暴法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

2017-04-15 10:15刘伯荣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头脑风暴研究性

刘伯荣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基于头脑风暴法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

刘伯荣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轻视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学互动不够等问题。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开放的教学互动、综合的实践方法和深入的专题研究为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头脑风暴法;研究性教学;服装设计;教学探索

服装是密切服务于市场和以创新引领消费的行业,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常常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如何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 传统模式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一般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设计调查、设计构思等一般性的设计流程完成设计实践,最后提交和讲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常常趋于程式化和同质化,使得学习过程和教学目标脱节。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服装设计重在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但却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常常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是凭感觉盲目尝试。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打破这种隔阂,将理论知识融合到设计创新过程中。

2. 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团队合作的训练与考核

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从调研到设计实践的各个环节大多是学生独立完成,只有设计汇报这一环节学生之间才会有短暂交流的机会。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过于注重个体的设计训练而忽略了团队的合作创新训练。未来的设计趋势是基于集体智慧的创新,个人的设计能力要融入团队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 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

服装设计从调研到设想再到设计和实施,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修正和沟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往往忽略了学生之间、学生个体及团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单一的交流常常会限制创新思维的自由发展。

二、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国际上先进的高等设计教育机构日益注重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以能力养成为本位的观念指导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学体系都强化了实践过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服装设计是尤其注重实践和研究的专业,设计师需要不断收集和分析新鲜的和具体的市场与行业信息,探寻各种文化和形式元素,提炼创新思路和启迪灵感,并付诸设计和实施。从专业特征来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理论开放性

服装设计的理论方法是服务于创新实践的。由于人的审美需求是多层次、多向度的,所以在设计创新方面,设计师经常是开放地接纳新的理论和理念。这种对设计理论的开放态度要求学生广泛了解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并能通过研究学习及时消化和吸收。

2. 实践综合性

服装设计的创新实践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从创意构思到设计细化以及方案的实施,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将面料、工艺等现实因素转化为实现创新的要素,而方案的修改和完善更是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和考量。这种综合的实践过程需要设计师具备随时研究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的能力。

3. 专题研究性

服装设计的每个专题都是具体的创新。这意味着每一次设计专案都需要以具体的研究作为创新设计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具体而快速的专案研究能力是设计师的必备技能。

综合以上特点,最为有效的学习途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专题项目设计,在研究和实践中学习。因此,从研究性教学的角度规划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作用

1. 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设计实践

相对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注重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并在课题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训练学生从应用的视角思考问题,综合、全面地消化所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围绕具体的课题任务展开,并将课题任务分解为相关的专业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训练,逐渐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构建和强化学生将任务分解为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交流,互动学习

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课程的开放性。通过问题研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交换观点,并进一步深入地展开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展课程研究性教学能显著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如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养成、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学习和交流频率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发现,初期由于课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学生在学习效率方面的提升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方法问题。学生在新的教学体系中虽然放开了手脚,但却没有科学的方法作为实践的指引,因此在创新和沟通过程中常常出现讨论偏题,讨论的批评性多于建设性,或是纠结于细节,难以深入等情况。为此,我们引入了头脑风暴训练法,让学生学习集体创新的规则,培养团队意识。

四、 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最早是由Alex F.Osborn提出的,目的是提升团队产生创新想法的效率和品质[1]。头脑风暴法自从提出以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改进,形成了一套科学而灵活的操作规则,并在很多领域的创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引入头脑风暴法,主要集中在设计主题讨论和设计方案设想环节。

1. 分组和确定设计的方向主题

在开展设计之初,先让学生自由分组,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设计任务的需要进行分组并确定课题方向。课题方向的确定可以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再由教师审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教师参与决策和审定的目的主要是把控课题的方向性、可行性以及最后的效果,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一般来说,头脑风暴法的实施要控制在8人以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6人左右是最合适的。首先,这样规模的团队在交流上可以比较充分地听到每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并形成互动;其次,有利于团队成员的想法能够互相激发,从而保持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地产生。

2. 前期的理解与调研工作

对课题的调研和深入理解是开展头脑风暴的先决条件。确定课题后,团队成员可以预先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分工,然后有组织地展开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要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和具有启发性的信息,同时要积极思考,逐步深入理解和发掘课题的内涵。团队成员要积极共享调研信息和个人的深入思考所得,让团队每个成员了解工作的进度并保持同步。在课堂上让各团队展示各自的调研内容,互相学习。

3.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

团队在做好前两步工作后,将进入头脑风暴阶段。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在相互激发和协作中设想可能的创新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保持高度的兴奋,同时形成良性的互动,避免烦躁和不良情绪的干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明确角色分工。在头脑风暴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组织来保持活力和秩序,这就要求团队成员有基本的责任和分工意识。首先,要有一个带领大家展开讨论的组长,组长的主要职责是把控整个讨论的大方向,避免集体讨论偏离主题;同时关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避免卡壳。在团队组织之初,需要对组长进行简短的培训,以达到带领团队向前探索的目的。其次,团队还要有1~2人进行记录和展示想法,这个任务角色可以轮流担当。

(2) 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想法,提供积极反馈,不做负面评价。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出更多的想法,想法的产生是一个生长、分叉、再生长的过程。因此,团队成员应该对产生更多的设计方案保持兴趣和关注,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对现有方案挑毛病上。一旦开始挑毛病,就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创新进程停滞,阻碍团队思路的继续发散。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团队的积极情绪,对方案进行适当的正面评价是应该鼓励的,但也要把握好度,不要导致大家的注意力局限在一两个都认为“好”的想法上面而影响了创新的进度[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学生理解和把握第二项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较少接触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大都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了较强的评判型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总是认为有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而习惯性地用挑剔批评的眼光看待已产生的想法,延误进一步产生新想法的进程,从而严重影响创新的效率。

(3) 鼓励学生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想法。一个新想法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需要在某些因素激发下产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是不断蔓延的生长式发展。新想法往往都是在已产生想法的激发下产生的,因此,每个人面对他人提出的新想法要尽量地做延伸性思考,将其作为产生下一个创新想法的备用线索。在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教师和小组的领导者都要鼓励大家将这样的思考方式形成习惯[3]。

(4) 记录想法并尽量做到可视化。设计行业有句话叫“一张图顶一千句话”[4],从设计的角度看也的确如此。当我们有了一个初步想法时,往往是模糊和缺乏细节的,这时如果继续思考下一个想法而不做记录的话,很快这个模糊的想法就会被遗忘。此外,记录方式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品质。通过结合简单文字记录的图像化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将想法尽量做到可视化,很多具体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呈现出来,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人的想法。

五、 教学过程的改进和优化

在引入头脑风暴法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的组织和课堂的互动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研究性教学效果。

1. 教师从知识权威向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是极不合适的。而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并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体来说,在头脑风暴开展前,教师通过一些创意案例的分析引导大家进入思维的“热身”状态,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同时还要提前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规则和理念,保证头脑风暴的顺利开展。

2. 从封闭性、输入性课堂向开放性和研究性课堂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线性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按部就班地沿着理论学习、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序逐步推进。而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从调研到创新和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并反复互动、相互激发的。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前期就广泛参与实践,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和收集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并以成果展示的方式相互交流。通过互动和研讨,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思维创新,这个过程必然要突破原来封闭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在更加贴近现实的情境中锻炼能力。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及时应对开放式课堂中的新问题,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灵感思维,并加以合适的引导。

3. 注重自主学习意识和尊重个体意识的养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权威和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教学安排的服从者。研究性教学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头脑风暴等团队协作创新的形式培养每个人遵守规则、尊重个人意见的意识。这些理念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课是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的,必须要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

六、 教学改革效果

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了近三年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结果显示,85.2%的专业教师和93.6%的学生都认为,引入头脑风暴法对推进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认为,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并在团队协作中促进了个人的问题意识、表达意识、规则意识和创新热情。从成果上来看,专业课程的创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头脑风暴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想法,充实了学生和教师的头脑,拓展了视野,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普遍认为超过半数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虽然在开始时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学生还处于填鸭式教学的习惯性模式中,尚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情况明显好转。此外,头脑风暴法的引入除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外,还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对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1] 杜元伟,段万春,黄庆华,等.基于头脑风暴原则的主观证据融合决策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15(3):130-140.

[2] 陈世栋,刘伯荣.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及其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大学教育,2015(12):30-32.

[3] 梁辰.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6):136-137.

[4] 蒂姆·布朗.设计改变一切:设计思维如何变革组织和激发创新[M].侯婷,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5] 瑞奇.头脑风暴[M].黄蓓蓓,孟涛,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吴文英)

刘伯荣(1979—),女,安徽天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E-mail:azhistone@163.com

G642

A

2095-3860(2017)03-0242-04

猜你喜欢
头脑风暴研究性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脑风暴大挑战
《风暴中奔跑的树》
可怕的大风暴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