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心亚,蒋云松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a.院长办公室;b.继续教育与校企合作处,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蒋心亚a,蒋云松b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a.院长办公室;b.继续教育与校企合作处,江苏 常州 213164)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高职院校的一种生存状态。文章从构建可持续的良性校企合作生态环境、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互动课程体系和以人为本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出发,阐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随着国务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颁布,新一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正在展开,《规划》展望了至2030年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愿景,同时指明了苏南高职教育的长期办学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校企深度融合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生存状态,要做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重任。人力资源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企业之所以选择常州进行投资,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常州科教城拥有7万多名高职及本科学生;同时,科教城各高校的专业设置门类齐全、优势互补,能够提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我校(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也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为学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到真正的落脚点,紧紧围绕我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建设,增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高职院校和专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纺织服装在常州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曾经涌现了一大批名企、名人、名牌,是常州重要的民生产业,解决了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高校也应紧紧跟随,致力于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和国家对西部的扶持、倾斜政策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我校与新疆进行产学合作,通过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多方组成的产教融合职教联盟,构建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通过合作机制,实现“十共”职能——技能人才共育、校企师资共培、设施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建、招生就业共推、专业特色共创、社会服务共担、科技项目共研、交流成果共用、联盟各方共赢。在我国科技体制机制重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尝试与企业共建创新中心,促进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服务企业。企业生产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高效化发展,提倡环保节能绿色,开展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研发经费比例不断提高,企业期待学校跟随发展和变革,甚至愿意科研初期投入。因此,学校应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政校企行四方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专业发展,将精益生产的理念引入创新课程体系开发。利用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开展合作,开发实践性强、与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的课程;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标准,引进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培养目标,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努力实现个性化定制顶岗实习课程培养计划,使学生实习有实效、有收获。
以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动专业课程群资源库建设,在将优质教学资源用于校内教学的同时,也用于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最终实现面向社会共享,提高优质资源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形象[1]。
拓展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例如,我校在与新疆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中了解到,该地区企业员工素质不断提升,有些企业招收的新员工中有40%是本科生,但专业背景不一定与企业需求吻合,需要入职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技能鉴定站的作用,与地方劳动部门合作,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颁发多个工种的证书,为提高整个区域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挖掘人口素质红利做出贡献。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企业一般仅考虑短期用工需求,学生盲目择业导致离职率偏高;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符,不仅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形象,企业重新培训也费时费力;同时学校还需派出专门人员协调学生与企业等的多方诉求,造成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不满意,制约了各方的良性互动[1]。因此,以学生为本,引进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 校企联合招生
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企业直接面对考生进行企业文化及职业规划宣讲,让考生通过宣讲会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及择业目标,根据自身特点以及专业要求、职业愿景选择报考专业,可避免盲目报考的情况,从而让学生进入高校后有目标地进行专业学习。
2. 实施校企共同培养
开设订单班,尝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各种形式的工学交替学习。企业提供真实案例作为案例教学、任务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的蓝本,让学生在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全面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例如,我校与红豆集团合作的红豆实训店项目,主要针对服装营销与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红豆集团将红豆男装店开设在学校中,店铺真实对外营业,其中所有岗位均由学生担任。实训店采用经营与教学一体化设计,学生在真实的店铺中完成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又如,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在我校提出了“将企业搬进课堂”的校企合作方案,为培养未来管理人才提供了实践训练的解决方案,帮助学校解决传统教学体系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双方在学校共同建设了“常纺-网中网会计业务仿真实训基地”,同时举办了2015年“网中网杯”财务决策总决赛。在高职院校建立与现实操作一致的实训体系,可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培养信息化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选派优秀教师作为“学校班主任”,企业选派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作为“企业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带教师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岗位工作对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成功案例,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设置专门的实践学分,让学生有计划地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教学过程与生产业务流程对接;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校企合作定期开展企业员工在岗培训,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2]。
3. 发挥校友的反哺作用
建立校友资源库,依靠广大校友传播与提升学校的美誉度。校友的职业发展情况最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优秀校友的事迹能对在校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校友的现身说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发现,在有成功校友的企业中因有榜样效应,毕业生往往更加努力,遇到困难时校友会给予很大的帮助。因此,建立校友资源库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能为在校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能发挥校友力量,促进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能力。当今的高职教师应具有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素质。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和访学能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使教师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技术改革,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3]。同时,学校也要吸纳企业的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团队中,不断增强学校的教学实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的一种生存状态。校企合作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发展成为校企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机遇,改革创新, 勇于实践, 构建一个校企合作面广、层次深,能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多方积极性与主动性, 各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惠互利的崭新协作机制, 实现政、校、行、企合作共赢。
我校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国家战略部署的大局出发,结合学校培养学生、服务企业的办学定位,通过构建可持续的校企合作生态环境,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 孙丹东,朱利.建设高职院校共享教育资源库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1(1):96-97.
[2] 肖琼.“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2(9):30-32.
[3] 钱东东,钟克.致力专业建设 打造学校品牌[J].职教通讯,2002(10):36-37.
(责任编辑:吴文英)
新书介绍
书名: 《针织服装设计》
作者: 王 勇 定价: 39.00元 书号: 9787566911537
开本: 16开
简介: 该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及设计体会,从设计的角度对针织服装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介绍了针织服装分类及针织服装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从针织服装纱线的选择开始,到针织服装的肌理组织设计、款式设计、色彩图案设计、系列设计,以及国际针织服装设计师品牌介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国际知名针织服装品牌不同风格的彩色设计图例进行说明,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针织服装设计的知识和方法。该书注重创意与实用、时尚相结合,其宗旨是力求使读者在夯实针织服装设计基础的同时,从国际高水准的针织服装设计作品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开拓眼界和设计思路,提升设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推动本土针织服装设计的发展。
该书适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针织服装设计爱好者和从业者使用。
[资料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2017-06-10]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 (CDGZ2014015)
蒋心亚(1963—),女,江苏常州人,研究员,院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E-mail:xyjiang@cztgi.edu.cn
G710
A
2095-3860(2017)03-0173-03